历史秘闻 167 浑�和李晟
Posted 李晟
篇首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167 浑�和李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167 浑�和李晟
李希烈发动叛乱以后,派兵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危急,洛阳也吃紧了。公元783年,唐德宗从西北抽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的人马去增援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接到命令,带了五千人马到了长安。泾原兵士听说朝廷下令调动,本来认为一定有什么犒(音kào)赏。到了长安,正碰上下雨,兵士们浑身透湿,冻得发抖。第二天,朝廷官员带着军粮去劳军。兵士们一看,都是些粗饭冷菜,大伙十分失望,气得把饭罐子踢翻了,嚷嚷说:“我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敌人的。连饭都不让吃饱,还打什么仗呀?”
有个兵士站了出来,说:“他们当官的不给,咱们自己去拿!长安有的是钱和绸缎。听说皇宫两边有两座官库,里面的钱和帛多得放不下。大家去拿吧!”
经过这样一鼓动,兵士们更激怒了。大家不管将领们的拦阻,乱哄哄地往城里拥去。
有人报告唐德宗,德宗慌了神,赶快派宦官带着二十车钱帛,去慰劳兵士。激怒的兵士根本不理,他们杀了宦官,一股劲儿往皇宫冲。
唐德宗听到乱兵快要进宫来,想召禁卫军抵抗。但是那些禁卫军腐败得很,听说泾原兵士闹起来,不敢出头。德宗没办法,只好带着纪子、王子和公主从后花园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去避难了。
兵士们进了官,听说皇帝跑了,就打开官库,拿钱的拿钱,取绸缎的取绸缎,整整闹了一夜。最后,他们找到节度使姚令言,要他拿个主意。姚令言说,还不如请太尉朱(音cǐ)来做个头吧。
朱原来也是泾原节度使。因为他弟弟朱滔反叛唐朝,牵连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留在长安,挂个太尉的名。他本来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现在泾原将士拥他做头领,怎么不愿意?
朱接管了长安兵权,就有一批失意政客和藩镇将领拥护他。朱有了兵力,就在长安立起新朝廷来,自称大秦皇帝,并且亲自带兵进攻奉天。
唐德宗逃到奉天,刚刚喘了口气,朱已经打过来了。幸亏禁卫军将军浑(音jiān)赶到。浑本来是郭子仪手下大将,是个很有威望的将领,由他来统率将士抵抗朱,人心才安定下来。
朱督率叛军攻打奉天城。浑带领将士日日夜夜血战。朱使尽力气攻了一个月,还没有攻下来。朱着急了,派人造了特别大的云梯攻城。浑在城墙边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满了干柴,还在城头准备好大批松脂火把。叛军兵士纷纷攀着云梯往上爬,城外的箭像雨点一样射到城里,眼看城快被攻破了。忽然云梯一架架都陷进地道,地道里烧着的干柴冒出烟火,城头上的唐军又往下扔火把,把云梯烧着了,大火熊熊燃烧,云梯上的兵士被烧得焦头烂额,掉了下去。
浑率领城里守军从各城门一起杀出,把朱叛军杀得大败。
这时候,奉天外围又来了两支援军,一支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的,一支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音chéng)率领的。朱一看形势不妙,赶快撤了对奉天的包围,退回长安。
唐德宗命令李怀光和李晟乘胜收复长安。哪料到李怀光到了咸阳,却和朱暗中勾结,一起反唐。李晟到了长安城外,前有朱,后有李怀光,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极其危险。
李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将士,使唐军将士士气始终很旺盛。长安附近的唐军都自愿接受李晟指挥。李怀光想命令他部下将士袭击李晟,将士们都不答应。李怀光害怕起来,先逃到河中去了。
李怀光一逃,朱就孤立起来。
浑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唐军声势浩大,吓得朱龟缩在长安城里不敢出来。
李晟召集将领商量怎样攻城。将领们说:“当然是先打下外城,占领街坊,再进攻皇宫。”
李晟说:“街坊狭窄,如果我们跟敌人在街头作战,就要伤害百姓。听说敌人重兵在皇宫后面的御苑里。我们不如从北面打开城墙,集中兵力向御苑进攻。这样,宫室不会遭到破坏,百姓也不受惊扰。”
大家都佩服李晟想得周到。接着,李晟就分派部将出击,先消灭城外的敌军。最后,打开了城北城墙,大批步兵骑兵一起猛攻御苑。朱没法抵抗,不得不丢了长安逃走。来不及逃走的士兵也都缴械投降了。
李晟进了长安,向全军将士下了命令,说:“长安居民,受够了叛军的苦,不能再去惊扰他们。”唐军进城以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被杀。唐德宗回到长安。过了一年,浑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那个自称楚帝的李希烈打了几次败仗,也被部将杀了。
李晟、浑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吐蕃贵族害怕他们掌握兵权,对他们不利,就采用离间的计策。唐德宗本来猜忌功臣,又中了吐蕃贵族的计,把李晟的兵权撤了,神策军归宦官掌握。从此,藩镇割据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相关参考
马燧生逢乱世,历经安史之乱和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在平定军阀叛乱战中立下了不世功勋,成为唐德宗时和李晟、浑瑊齐名的三大名将。>马燧是河南省郏县人,祖父、父亲都是唐朝官员。他仪表不凡,身高1.9米,沉着
李晟 李晟是唐朝宰相和军事家。唐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 祖父李思恭,父为李钦,世代在陇右为中下军官。李钦在李晟出生数年后就过世了
李晟李晟生于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是唐朝中期名将,因爵封西平郡王而被人称作李西平。李晟曾任太尉、中书令、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尚书左仆射等职,后世多将他视为名将,为其设庙,甚至配享历代帝王庙。李晟
1人物经历 2002年4月,李晟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2003年,李晟参演《天不藏奸》,客串记者高晓,还参演了由湖南经视投资的电视剧《幸福生活呜哩哇》,饰演苏儿。李晟参演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的《
人物志 李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李晟历史评价,李晟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字良器,洮州临潭(属今甘肃省)人。父李钦,居陇右,为偏将。晟数岁,父死,事母至孝。晟身长六尺,性雄烈,有才,善骑射,勇敢绝伦。年十八从军,往事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从击吐蕃。有敌将乘城拒战,颇伤士卒,忠嗣
李晟李晟被名将王忠嗣誉为“万人敌”,后世也用“器伟雄才”、“一代之贤将”等词来赞誉他,他的确为唐朝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公元793年,李晟逝世,追赠太师,谥号为忠武,德宗流涕不止,出葬时命令百官在路旁哭
李晟李晟生于行伍之家,18岁就投身军队,跟随王忠嗣征战边疆,在征讨吐蕃时一战成名,被王忠嗣誉为“万人敌”!此后他讨伐河朔三镇,平定朱泚之乱,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公元793年,李晟逝世,追赠太师,谥号为
李晟(727年-793年)。唐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泚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祖父李思恭,父为李钦,世代在陇右为中下军官。李钦在李晟出生数年后就过世了。李晟对母
李晟(727年-793年)。唐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泚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祖父李思恭,父为李钦,世代在陇右为中下军官。李钦在李晟出生数年后就过世了。李晟对母
中国的唐朝自古就是一个非常兴盛的朝代,而且唐朝非常注重用人,特别是武将。而且如果是出生豪门的武将更是会得到极大的重用。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唐朝史上的一位大将名叫李晟,据说当时的李晟战功显赫,被但是的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