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中唐之后尚书工资没法养家

Posted 唐朝

篇首语: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中唐之后尚书工资没法养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中唐之后尚书工资没法养家

唐朝是一个传奇的时代,也是现在影视剧的重要取材年代,每隔一两年,荧屏上总有一部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电视剧跟唐朝有关,比如前两年的《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还方兴未艾,如今的《武媚娘传奇》又沸沸扬扬了。

不过,再传奇的人物,也得拿薪水过日子;再传奇的生活,也得靠那本枯燥无味、几乎与传奇无缘的薪水簿。所以,除了丰富的素材,唐朝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本详细的工资簿。

唐初薪水:

比隋朝有下调 外官不如京官

唐高祖建立大唐,同时也制定了唐朝官员的俸禄规格,跟隋朝相比,工资水平有所下调,原因可能跟战乱破坏了生产力、民生凋敝有关吧,具体的还得看工资表。

《隋书》的“百官志”里有一张不太详尽的工资表,标明了基本情况:古代的年薪以粮食为基本发放单位,一品官年薪九百石,然后按照品级递减,低一级就减一百石,所以从一品就是八百石,正二品是七百石……到正四品,年薪为三百石,接下来每降一级就减五十石,到正六品,年薪为一百石。九品和不管事的闲官没有年薪。

唐朝建立后,我们看《新唐书》里的工资簿,发现确实有所下调,公元618年,正一品的年薪变为七百石。正四品的年薪倒是相当的,都是三百石,再往下差别也不大。而唐朝的九品芝麻官也列入了财政,年薪四十石。

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内一次性发放到位,“皆以岁给之”。悲催的是,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吏没有年俸,“外官则否”。在唐朝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地方官员的待遇远不如京师官吏。名臣倪若水曾在地方为官,有一回,他给一位回长安为官的朋友送行,朋友动身后,倪若水望着其远去的背影,羡慕嫉妒恨地说:“这哥们回京城做神仙去了。”

当然,外官的困难还是有人关心的,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中书省的官员高季辅上奏说,外官同事们实在太苦了,级别低,又没薪水,已经到了“饥寒切身”的地步,还是要发俸禄才行,“宜给禄养亲”。于是外官开始有年俸,稍低于京官,例如一品低五十石,二品和三品低三十石,具体就不罗列数据了。也可以用盐代替,至于怎么兑换,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外官待遇不如京官。不过,风水轮流转,到中晚唐时,出现了京官不如外官的情况。例如唐穆宗的时候,堂堂工部尚书郑权,居然惨到薪水养不活家人的地步,“俸薄不能赡”,所以他绞尽脑汁要调到地方去,并最终如愿以偿。据《资治通鉴》第243卷记载,公元823年的四月二十五日,调令下来,郑权任岭南节度使。接到调令的他欢欢喜喜地上任去了。岭南在当时算是偏远地方,郑权都乐意去,可见情况与初唐相比已大不相同。

相关参考

古代皇帝每个月拿多少工资?三个麻袋都不够装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每天为了这么一点工资累成一条狗,但是要没了工资,日子就没法过了。其实在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里,不仅员工有工资可领,其实大老板也是有自己的一份工资的,只是他们填工资单的时候你没看

历史人物 清朝妃嫔有工资吗?历史上的后宫妃嫔收入究竟有多少?

赚钱养家,这是现在每个人都正在面临,或者将来要面临的问题,然而近来热播的两部清宫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还有以前的电视剧当中,清代后宫妃嫔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就是不愁吃穿,不仅如此还都不用为花销发愁

清朝 ”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年入百万,为何却还不够用

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在落魄之时对当官的印象非常不好,认为「”凡官皆贪”。所以到了他当皇帝时,做官的就比较惨了,俸禄极低,只能够勉强养家糊口。后来

中唐名将临淮王李光弼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

中唐名将临淮王李光弼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

唐朝历史 白居易赋诗说工资

我对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陌生,读诗很少,有点孤陋寡闻,还没有见过任何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以诗歌的形式,写他的月工资收入。这一点,不得不佩服,这位大诗人,居然有本事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

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的死差点毁掉了整个唐朝

为战争而生的,以敢战、善战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将概莫例外;但是,伟大的军人与一般意义上的名将不同。伟大的军人不是为战争而生,而是为消灭战争而生的,是为和平而生的,这样的军人古今罕见。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的死差点毁掉了整个唐朝

为战争而生的,以敢战、善战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将概莫例外;但是,伟大的军人与一般意义上的名将不同。伟大的军人不是为战争而生,而是为消灭战争而生的,是为和平而生的,这样的军人古今罕见。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唐朝历史 在转型中多变

第一节安史之乱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从中唐开始,咏史诗正式登堂入室,由诗坛边缘进入到中心地带,成为中唐诗歌总体成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安史之乱对于社会情势与文化的影响盛唐到中唐最大的分界线就是安史之乱,

中唐名将西平王李晟李良器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