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

Posted

篇首语: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

   导读: 「一鸣 」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 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淳于髡用隐语说服齐威王之事。然而,《韩非子·喻老》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 。」指的却是楚庄王之事。这句话还被《史记》所引用。那么,一鸣惊人的到底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呢?让我们看看话语的形成和两人的作为是否称之为「一鸣惊人」。>        楚庄王>  楚庄王名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他的父亲楚穆王死去,他继位为王。即位三年,他从来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命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并且还下了一道诏令:「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入宫进谏,看到这个楚庄王左搂右抱着姬妾们,正在看女乐歌舞。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更加淫逸放纵。一个叫苏从的大夫就进宫去劝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说:「舍身而使君王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楚庄王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他杀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劳的官员,任用伍举和苏从管理政务,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  此后的楚庄王都有那些作为呢?>  在伍举、苏从规劝他的那一年,楚国灭亡了庸国。即位第六年,楚国讨伐宋国,得到了五百辆战车。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在周都的郊外阅兵。这是不尊重周王室的表现。更有甚者,这个楚庄王竟然向前来劳军的王孙满询问周鼎的轻重!这就是「问鼎」一词的出处。十三年,楚国灭亡了舒国。十六年,楚国以平定「夏氏之乱」为名讨伐陈国,虽然没有将陈国划归到楚国的版图之中,实际上已经把陈国变成了一个附属国,等于拥有了这个国家。十七年,楚国用兵包围三个月攻下郑国,郑国签订了盟约,成为了楚国的同盟从属国。郑国本来是晋国的盟国,晋国不甘心被楚国夺取,前来救援,和楚国大战,结果楚国大胜。二十年,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也和楚国签订了盟约。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前591年去世。>  齐威王>  齐威王名字叫做田因齐,继承他的父亲田午为田氏齐国国君,是在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以来,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酒色不理政事,把政务交给卿大夫处理。齐国内部政务荒乱,外部诸侯都来讨伐,国家危在旦夕,大臣们还没有人敢进谏劝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九年。这个齐威王好隐语,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就以隐语对他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把齐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都召集到国都来举行朝会,奖励了勤于政事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烹杀了丢城失地,靠贿赂赢得赞扬的阿大夫。齐国举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忠诚。齐国大治。>  此后的齐威王有些什么功绩呢?>  朝会以后,齐威王紧接着发兵向西进攻赵国和卫国,并在浊泽打败了魏军围困了魏惠王。魏国人只好献地求和。赵国人也把侵占的齐国长城归还。齐威王即位的第二十四年,他和魏惠王谈论过宝贝,魏惠王夸耀自己有前后照亮二十辆车子的夜明珠十颗。齐威王说齐国以人为宝,他有四个大臣,都是光照千里的人物,说得魏惠王羞惭而去。齐威王二十六年,齐国在桂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由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的出处。齐威王在位三十六年,于公元前343年去世。用《史记》的话说,诸侯不敢对齐国用兵有二十多年。也就是说,自从齐威王理政以后,只有齐国对他国用兵,没有那个国家敢于对齐国用兵。>  楚庄王和齐威王,两人为君的时间相隔213年。既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就没有办法直接比较。但是,两个人都是有作为、有功绩的君主,从词的本义上来讲,他们都在「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鸣惊人」。不过,楚庄王听到伍举的谏阻后,并没有马上「飞起来」,而是过了三个月,当苏从再一次劝谏后,才「飞」了起来。如果从强调「一」这个字来说,他不如齐威王来得突然和快速。所以,作为一个 ,《史记》把它放在《滑稽列传》里写,那就应该是齐威王和淳于髡的故事了,但是他强调的是淳于髡这个劝谏者的语言艺术。这也就是辞书都用这个故事的原因吧!>  总之,作为君主,楚庄王和齐威王都是有作为的人,他们都有着「一鸣惊人」的举动。而作为一个成语,它属于淳于髡、韩非子、司马迁这些语言大师们。>

相关参考

现在太祖指的是,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

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

历史秘闻 成竹在胸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北宋熙宁八年(10

晏子辅佐的是哪位国君

宴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齐景公三年,在宴婴的劝谏和辅助下,景公逐渐知道了治国之道,逐渐掌握了大权,并且任命宴婴为相大夫。关于晏子的故事很多,下面就例举几个代表事例。其一、景公派遣晏

历史人物 将不过李说的是哪位将军

将不过李说的是哪位将军?历史上的李姓将军有哪些?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李姓名将,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李广、李靖等等,这些都是李姓名人,也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将领,不过这里的李靖指的是隋

俗语“家中有四项,家兴人也旺”,究竟指的是哪四项呢

中华有着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务实勤劳,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在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像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联谚语等等,而与民间最接地气的莫过于——“俗语”,这是一种简短却暗含深意的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究竟指的是谁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了许多文化财富,其中就包括成语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比如“望梅止渴”,它与三国枭雄曹操有关,一次行军途中,士兵们都渴的不行了,曹操对他们说不远处有一大片梅

俗话说“人过五十,不贪三样”,究竟指的是哪三样

到了五十岁,也就意味着离退休不远了。这个年纪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绝大部分事情,其实笔者觉得此后就可以放下一些东西了。然后好好地去享受生活,或许你的前半生过得十分忙碌,可是到了后半生,是不是可以为自己活

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古代三姑六婆是哪些人

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在日常口语中,“三姑六婆”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来泛指社会上各色各样的女人,带贬义。那么,“三姑六婆”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三姑六婆”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一位叫陶宗仪的学者在

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指的是谁

我们经常说起「”三皇五帝”却不知道他们分别指的是谁?在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说法。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指的都是谁呢?「”三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说法自古不

成语 ”朝秦暮楚”指的是哪个地方

"朝秦暮楚":一个中国成语里的故事,"朝秦暮楚"最早出自于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那么"朝秦暮楚"究竟指的是哪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征伐,双方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