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因何强大,又因何衰落
Posted 衰落
篇首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国,因何强大,又因何衰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魏国,因何强大,又因何衰落
魏国中齐国"围魏救赵"之计,有桂陵之败,但仍坚持当年拿下赵都邯郸, 使"围魏救赵"之计失败, 然后回头扑向秦军,大败之,以其强大的实力坚持两线做战, 迫使齐国求和, 赵国臣服,才将邯郸还给赵国。直至马陵之败, 万弩齐发之夜,这是魏国命运的转折点。
此役,魏大将庞涓中伏战死,魏军十万精兵全军覆没,魏太子申被俘。这之后,在秦、楚两强的接连打击之下,骄横的霸主魏国从此国运中衰、一蹶不振。
以至于后来魏惠王凄凉之语:东败与齐(马陵之战),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丢失河西之地);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耻!
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已不仅仅满足于争霸,大并小、强兼弱、兼弱攻昧的大规模兼并战争越演越烈。后秦国携变法之威、地利之固、民风之悍、兵法之教,仗六世之余威,遣虎狼之师东下席卷六国,统一四海。秦国之强、秦军之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战国初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皆有所长,可谓鹿死谁手难见分晓,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并不是西方的秦国,而是地处中原的魏国。魏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时间里,连续攻秦,尽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国退守洛水,夹河对峙。前408年至406年魏国遣大将乐羊越赵境灭中山。前404 年至前373年连续十一年伐齐,破齐长城,使齐内地震恐。前375年伐楚之榆关,前371年攻占楚之鲁阳。
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国势强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三家分晋,魏得晋国上地,且又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法家李俚;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座;大将乐羊、庞涓、犀首皆一时之人杰也。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声望的贤明之主,颇有王霸之志,纵览英雄、量才使用、思贤若渴。魏之强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可见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险固,兼得物产之富饶。魏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却得地力之饶以充军国之资,魏之强大不能说未得地利也,不过,由于无山川之险,魏国在地利方面残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关于此点后文还将详述)
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在军事方面,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较强。
战国初期,魏联赵和韩并三晋之力,向外扩张。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故所向披靡。诸侯莫甘当其锋。以至于后来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强大发出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感叹。综合以上几点,战国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饶,仗变法之威,军力之盛、连三晋之势,兼弱攻昧,横行天下,终于在魏武侯时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70余年。魏惠王时期,魏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齐的迅速崛起。魏之霸业历经数次反复,尤其是齐国的强大对魏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之。
袁绍、韩馥为何拥立刘虞当皇帝?他又因何拒绝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
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相垢污耶!”刘虞表示,如果袁绍等人一定要逼迫自己,那自己就选择远远逃离到匈奴地区,再也不回到中原,宁死也不会当皇帝。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权力情节,百姓希望当官,官员希望当更大的官,大官们无论有没有资格大都会希望更上一层楼,当皇帝。那么刘虞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应呢?
我们看看当时的天下形势,刘虞有没有可能当皇帝。袁绍和韩馥等人商议拥立刘虞的时候,曾经提出自己的理由,“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公立为主”。
董卓入京之后,为了快速确立自己的威信,废掉了少帝刘辨,而拥立了渤海王刘协,是为汉献帝。汉献帝不过是十岁的孩童,身边有没有其他强有力的外戚势力,朝政完全在董卓的掌控之中。之后,董卓杀死刘辨,逼死何太后,并且杀害了朝廷一些王公大臣,比如袁绍在京城的所有亲眷。董卓的暴行。激起了天下诸侯的不满,关东诸侯在反董的大旗下聚集起来,公推袁绍为盟主。
可是,只要董卓手上有汉献帝,就拥有了最高发言权,袁绍等人起兵,名义上只是清君侧,并不是谋反。对于来自长安的打着汉献帝旗号的董卓的命令,关东诸将是遵守还是不遵守呢?遵守对自己不利,不遵守又是藐视皇权。于是袁绍等人宣称,汉献帝年纪太小,是被董卓逼迫,发出的旨意自然都是矫诏。而关山远离,汉献帝可能早就被董卓杀害了,就更不必遵守来自长安的圣旨了。袁绍等人认为,只有自己一方另立朝廷,也有君主,才可以彻底摆脱被董卓挟制的尴尬境地。这是袁绍想拥立新君的主要考虑。
那么为什么选择刘虞呢?刘虞是汉东海恭王的五世孙,本来担任汉朝的宗正(管理皇家事务),在皇族间享有盛誉。汉灵帝末年,考虑幽州的黄巾比较猖獗,于是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在担任幽州牧其间,对百姓仁厚宽容,对周边的乌丸、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多采取招抚政策,受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称赞。几年之间,因为刘虞治理幽州,百姓富足,周边州郡来到幽州的竟然有一百多万人。因此袁绍才认为“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公立为主”。
相关参考
(选自韩复渠之子的回忆录)几乎所有的传闻都确认:父亲身中7枪,不过有说头部中2弹,躯体中5弹;有说全部击中胸部。纪夫人和五叔为父亲开棺料理遗体时,刘熙众及第三集团军第二十二师军医处长姜墨林等也在现场,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
核心提示:谭余保急忙打开一看,写的与陈毅讲的完全一致,立即明白自己错了,禁不住失声痛哭,一边亲自为陈毅松绑,一边懊悔地说:“陈司令,我真鲁莽,险些把你杀了,真对不起!”陈毅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
卢绾因何背叛刘邦?又因何造反? 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汉高祖刘邦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史上极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家。他虽出身卑微,但人缘很好。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他的“发小&r
卢绾因何背叛刘邦?又因何造反? 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汉高祖刘邦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史上极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家。他虽出身卑微,但人缘很好。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他的“发小&r
坐在大巴上穿行于美国的高速公路网,最具有冲击力的还是蓝天、白云和树林,美国的环境太好了。同行的朋友的朋友都发出如此感慨,而我的电脑上的天气预报中的PM2.5的数值经常是零,而国内的妻子因为雾霾把窗
生平:(?-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后
历史人物 唐末五代后梁大彭郡王刘知俊简介,刘知俊因何遭人逮捕斩杀
生平经历勇冠诸将刘知俊少年时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最早在感化节度使时溥手下当小校,因有勇力,甚为时溥器重,但后来又因太有智谋而受到猜忌。大顺二年(891年),刘知俊怕被时溥所杀,率所部二千人投奔宣武节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这个国家很厉害,其他的国家在他面前都是小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后来被三个家族瓜分了,从此就新产生了三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里面,当然也有最强的以及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