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残酷的党争终结了明朝
Posted 东林党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残酷的党争终结了明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残酷的党争终结了明朝
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 于非命,其中以熊廷弼为最早,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 党争的牺牲品>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47万大军惨败,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是党争之害。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相利用。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到排斥。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形成了直接对抗。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所谓的「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这一切,都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埋下了祸根。> 据《明史》记载:「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 ,廷臣复思廷弼。」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明史》评价曰:「化贞为人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抵牾。」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而握有实权的王化贞却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迳庭。《明史》中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应该说,熊廷弼的策略是正确的。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下令处置败军之将,《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一个是逮,一个是勘。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然而,最后的决议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熊廷弼为保命,曾托一个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贤行贿,要四万两。但熊廷弼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此时,正值「东林六君子」案发,杨涟等人被下狱。魏忠贤便指使人诬陷熊廷弼也曾向杨涟行过贿,将熊廷弼行贿之事与「东林党案」硬扯在一起。「甚其罪」,「党同伐异,招权纳贿」,那就是罪加一等了。魏忠贤的党徒冯铨,还趁著陪皇帝吃饭的时候,拿出一本民间流传的《辽东传》,上面有记载熊廷弼英武善谋的言辞。冯铨挑拨说:「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于是「帝怒」。> 性格上的缺陷> 第二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此评价,甚为形象。> 熹宗初立之时,有人「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说他经略辽东失职。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掼纱帽」。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也从不忌讳。但凡有人弹劾,他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深刻印象。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但熹宗皇帝不会。>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责任在王化贞。但熊廷弼也有责任,他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人相见,「化贞哭」,熊廷弼却微笑着说:「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两人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痛哭流涕,态度倒是端正。>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有胸襟。>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有「盖世之材」的熊廷弼被处死。据说,熊廷弼临刑之际,胸前仍挂著一个小布袋,袋中之物乃「辩冤疏」。熊廷弼辩疏了一辈子,或许至死也没明白,官场的许多是非是辩不明道不白的。熊廷弼身首异处之后,因为朝廷追赃,其长子熊兆自杀。其老家江夏的一个小小知县,都要来敲竹杠,索要「貂裘珍玩」,甚至将熊家两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四十,「远近莫不嗟愤」。> 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传首九边」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归葬。其墓在今武汉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并有熊公祠存世。而王化贞却苟活到崇祯五年,才被伏法处死。> 后人曾感叹:「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读之思之甚痛。> 【结论】> 明末的党争,是不折不扣的内耗、倾轧。这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一个派系利益至上的恶劣环境,而国家利益却被各派置于派系争斗之下。明末的党争,是明朝的政治毒瘤。熊廷弼们即使有守土之志和卫疆之才,却因大时代的环境所制难以施展。「无力回天」既是熊廷弼的悲哀,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相关参考
明代后期的党争张居正死后改革废弃,社会矛盾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纷繁复杂的党派纷争,就是其突出表现。嘉靖朝有“大礼议”之争,最后以杨廷和的去职暂时告终。万历以后,类似的问题时有发生,而且
明朝后期出现的“党争”,其本质与所谓“西方式民主制度雏形”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说法,连片面说法都谈不上。因为提出此说法的人,只不过是在今天,把西方的东西,通过表面上的皮毛(比如内
李泌为何屡次拒绝当,却在这个时候同意了呢?史学家认为李泌之前坚决拒绝,主要还是避祸,而在朝中大乱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李泌做不可的地步了,所以他还是答应了。> 李泌做了宰相后,立刻开始忙碌,与他做
李泌为何屡次拒绝当宰相,却在这个时候同意了呢?史学家认为李泌之前坚决拒绝,主要还是避祸,而在朝中大乱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李泌做宰相不可的地步了,所以他还是答应了。李泌做了宰相后,立刻开始忙碌,与他做隐
李泌为何屡次拒绝当宰相,却在这个时候同意了呢?史学家认为李泌之前坚决拒绝,主要还是避祸,而在朝中大乱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李泌做宰相不可的地步了,所以他还是答应了。李泌做了宰相后,立刻开始忙碌,与他做隐
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圆桌历史——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合群但不结党营私。这句话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满仓儿案是发生在明朝弘治年间的一桩民事纠纷案件,却因为宦官主持的东厂的插手逐渐的升级演变成为了一场打压异己的党争案件,从这一案件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宦官的势力实在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可以改判已经定案的事实清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很多人都哀叹明朝不该灭,即便是满清入关之后,明朝也是有着一战之力的。就算是当年明朝内忧外患,但是其实力并不差。摧毁明朝的罪魁祸首是对年的党争,以及无法整治的土地兼
袁崇焕被杀到底冤不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朝末年,党争不断,即使是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朝的党争丝毫没有减退,这也难怪明朝会走向灭亡。
大明劫:抗清活动中的天主教徒 明末的党争一直延续到清兵入关。以知识分子为骨干的东林流派大都成为抗清的主将,复社中有像瞿式耜、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陈于阶等烈士殉难。对比清朝灭亡,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