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刘备为什么被称之为枭雄

Posted 枭雄

篇首语: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史上刘备为什么被称之为枭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史上刘备为什么被称之为枭雄

2、刘备究竟是枭雄还是奸雄? 解密三国一百年

三国史上刘备为什么被称之为枭雄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而刘备被称之为枭雄,这二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面众人皆知。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诈、狡猾的意思。而这个枭字又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枭字具有盛气凌人的霸气,且兼有雄心壮志,还能屈能伸,这也是枭雄与英雄的区别,英雄体现的是大义凛然、不怕死、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这个枭雄的枭字,在刘备身上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前段时间曾写过一篇《刘备托孤别有用心》,从中可以见到刘备的老谋深算,政治眼光之深远,考虑问题入骨三分。“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刘备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了。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这句话在,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再说历史上哪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那也不会拱手相让。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早已预谋,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其实刘备称之为枭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的,他的一生都在英雄之路上拼搏、滚打着......。

刘备在不肯接受徐州过程中,也是经过跌宕起伏。最终不仅赢得了名声和徐州,而且更加得到了徐州人民的人心。因为当时徐州应该说是政治边缘,陶谦留下的徐州,刚刚经历过曹操的洗劫,很多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隐居徐州本地的名士大多各寻其主,躲避徐州的灾难,接手安抚民心很难。当时周边狼子野心的诸如吕布、袁术等宵小之辈仍然想偷袭徐州外,其他的势力袁绍等人则没有半点举动。更重要的是,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并没有发生本地居民造反、叛乱的事情,其实心里早就稳操胜券。后来在众人劝说下接受徐州,自身自然会赢的美誉。他的心思缜密、思虑周全、技高一筹,不得不为我们佩服。

英雄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状态,此时这个枭字,在刘备身上也是完美体现,真可谓是能屈能伸。刘备在拒战袁术的时候,被吕布偷袭,把他老婆抓走了。刘备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万分赏识、恩宠有加,并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并有煮酒论英雄一说。意思是要论天下的英雄,当属刘备和曹操,但刘备却另有心计,心里仍具存在着霸业的希望,怎么会尽心效力于曹操呢?虽然他做了曹操的左将军,但不久就和汉献帝攀上了世谱,因长献帝一辈从此被称作刘皇叔。随后便和董贵妃之父董承导演了衣带诏事件,欲与董承一起诛杀曹操。后又恐密谋败露,竟抛董贵妃于不顾,借口去下邳击袁绍只身逃跑,害得董贵妃和其父一干人等全被曹操诛杀。他自己却又投到了袁绍门下,从此以汉室的宗亲自居,打着“灭国贼,勤王事”的旗号,公然与曹操为敌,可见刘备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扑灭心中做霸主的希望,这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在坚持着他,他是难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难以顺服的政治野马。

其实从刘备一生的成就来看,他未成气候之前,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以江陵为根据地,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并迅速占领了荆州一带得偿所愿。随后以诈力取得益州,武力攻占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其实是让所有人在那演大戏,看着一个个的人物在擂台上倒下去,自己在台下拍手叫好,暗中积蓄力量,图谋霸业。我想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他当时也只是逝去的英雄,而不是枭雄。这也是枭雄能够踏着英雄的尸体,走上帝王宝座的原因,而表面上却很祥和,能够微笑着算计别人,其实是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伪善。

刘备更在乎的是利益,在处理个人情感以及兄弟情谊上,无不以大局为重,这个利益与他的奋斗目标并存。桃园三结义的背后,体现的是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关张与众多夫人只是作为工具,用来拉拢英雄豪杰的。三请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打过几次胜仗。实际上真实原因,是先有了徐庶的推荐和诸葛亮的拜访,让刘备知道了世上有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才有了他几次三番死皮赖脸的茅庐之行。假若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相信三国的历史会改写,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刘备凡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他还有意识时不时地给诸葛亮和关、张、赵制造些摩擦,他通过“协调”牢牢的把部卒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有对马谡的看法,就能看出更多的猫腻,刘备能看准,而诸葛亮却看不准,这也正是刘备的长处,他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之中,感动并操纵着良将英雄,巧施计谋,蹒跚着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枭雄在刘备身上的定义就是:有野心且执着,伪善且能屈能伸,重利益且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已经不重要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刘备究竟是枭雄还是奸雄? 解密三国一百年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巨大影响,一些历史人物真实形象被文学作品颠覆了,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三国演义》的作者将历史上颇能体现刘备血性及神勇的几件事移花接木给了张飞、关羽,并将刘备亲自指挥的两次全胜曹操集团的漂亮战役记在了诸葛亮名下,刘备被塑造成一个爱哭、大小事依附于人、性格仁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忠厚长者的形象。人们对刘备的真实形象产生了很大的误会。我们透过陈寿的《三国志》来看,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和血性并富于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

少年时代

便有过人之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卢植是一位文武双全很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刘备投在他的门下自然长了不少见识。师从卢植读完书后,刘备有过一段失业的时光,他的家乡河北涿郡是一个四通八达、流动人口很多的地方,在这段时光里,青年刘备喜欢交游。由于刘备得到过著名学者卢植的亲传亲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包括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把握,加之他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平易近人的精神气质,使得他的人缘极佳,许多青年人常围绕在他的周围,这些青年人当中有怒诛地方恶霸而逃亡在外的关羽,有为人豪爽、以屠宰为业而颇有资财的张飞,有为人幽默滑稽、善于辩论、性格耿直的简雍……“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山的两位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常年做贩马的营生,资财已达千金,常往来于涿郡。二人初见刘备便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言语不多,说话时语气平缓,并不容置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一深谈,更感觉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由此可见,刘备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让饱见世面的两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给了刘备很多钱,以资助其图大事。从一些史料看,刘备就是用这两位富商的赞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装,这支部队后来讨黄巾、南征北伐,成了刘备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力量。

深得民心

武功不乏神勇

平易近人,处世仁义,使刘备深得民心。刘备在事业发展的早期,征讨过黄巾军,因战功做过安喜、高唐县尉,后来投奔他少年时好友公孙瓒,任别部司马,后担任平原县令。在任平原令期间,刘备主抓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加强武备建设,维护百姓平安。东汉末年,战乱、匪患使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刘备主政后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积极训练军队加强战备,外敌不敢贸然来犯,百姓过上了少有的安宁日子;另一件是主抓民生建设。刘备出身于草根,来自于底层百姓,深知人民的疾苦,他采取的措施很能对症下药,如抑制豪强对百姓的侵吞,迅速恢复因战乱而破坏的地方经济,使百姓尽快地安居乐业。

由于刘备善待百姓并颇有政绩,在民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却也得罪了一些人,比如平原县的土豪——刘平。刘平收买了一个刺客,让他去刺杀刘备。当这位刺客潜入刘备的府邸准备动手时,刘备误将其当作普通的来访群众并非常友善地接待了他。一番交谈之后,刘备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刺客,刺客认定刘备是个好官,因此不但放弃了原来的行动计划,还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刘备,然后离去。“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用这寥寥数语描述了当时的情境,刘备的“其得人心如此”及人格力量的确很耐人寻味。

刘备带领众兄弟征讨黄巾军,东拼西杀,好不容易因战功得了个安喜县尉,怎奈汉末十常侍乱政,奸贼当道,朝廷卖官买爵之风盛行,没有行贿上司也没有政治背景的刘备自然在“裁员”之列,当时朝廷派到安喜县的督邮就是专门行使“裁员”工作的。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朝廷发告示到处招兵买马,黄巾军被剿灭了,一些军队自然在裁减之列。主持这项工作的督邮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作风,刘备几次要求拜见,都被督邮的随行人员硬生生地挡在门外,这时的刘备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前途,更要考虑跟随自己要吃要喝的兄弟们,自己被裁了,兄弟们怎么办?朝廷起码也要给这帮在刀尖上舔过血卖过命的兄弟们一个说法吧,可督邮连面都不让见,申诉无门。一想到这,刘备气不打一处来,愤怒不已的他“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这精彩的一节,被罗贯中写成了“张冀德怒鞭督邮”了。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一个仁厚长者,没有特别情况是不会杀人的,武功也只能“比划”几下,其实不然。当年为对付吕布,刘备与曹操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灭了吕布后,刘备还有一段栖身于曹操阵营的时光,后国舅董承奉汉献帝衣带诏密谋曹操,谋还没成,刘备觉得许都乃虎狼之地,不宜久留,抽个空当带领自己的众兄弟离开了曹操直奔原来经营过的徐州,曹操的部下徐州刺史车胄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便死在了刘备的刀下。刘备也在袁绍手下讨过饭,当时袁绍与曹操相对峙,袁绍派刘备到汝南,曹军将领蔡阳带兵追杀,刘备奋起神威,蔡阳为“先主所杀”。车胄、蔡阳都是曹操手下的高级武官,却都被刘备所杀,可见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武功也不差,真的动起手来,不乏神勇之概。只可惜罗贯中为凸显关公之神勇,把斩杀车胄、蔡阳这笔账记在了关羽的名下,让人徒生感慨。

军事才能

可圈可点不容小觑

人们对刘备最大的误会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个误会也是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向人们展现了这样的情境——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如鱼得水,只是放权给诸葛亮就行了,大小事特别是军事指挥权全由诸葛亮裁定,军事上以诸葛亮为主,刘备只是一个开明会用人且舍得放权的老大。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真实的情况是,就军事韬略而言,刘备的机谋权变虽不如曹操,但不至于像《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刘备是个逃跑将军”“临危哭泣将军”。《三国志》表明,刘备集团的军事指挥权一直是刘备负总责,诸葛亮主要负责行政后勤及外交工作,直到刘备去世后,军事上才以诸葛亮为主。那一时期的几次重要战役比如“火烧博望”“携民渡江走江陵”“汉中战役”等,刘备都是亲临前线的最高指挥者。

据考证,“火烧博望”战役发生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呢。当时刘备依附于荆州牧刘表,刘表也是有心计的人,特别是见荆襄之士多归附刘备,他心中便很不痛快,暗生防范之心,便让刘备屯兵在辖区的最北边新野县,一旦与曹操相冲突,新野处于最前沿地带。

果不出所料,建安8年,曹操扬言南征刘表,并带军驻扎在河南西平一带。刘备决定,既要出兵,又要保存实力。建安8年秋,刘备主动进兵到南阳郡的博望一带,与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相持。曹军主帅夏侯惇英勇善战,号称曹军“第一勇将”,两军相对,刘备深知夏侯惇其人虽然悍勇但为人骄横,为了保存实力,深沟高垒,不主动出击。夏侯惇见刘备胆小怯懦,骄气日盛。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一天刘备突然自烧营房跑得无影无踪,夏侯惇认为刘备是典型的落荒而逃,便率大军追穷寇。刘备率众像猎人一样静静等候猎物的到来,等到追兵进入伏击圈,突然喊杀声起,刘军从四面八方群殴曹军,夏侯惇等被打得狼狈不堪。《三国志》对博望战役作了简洁而清晰的描述,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虽然文字不多,但清晰再现了刘备成功地使用了示弱诱敌之计,大败夏侯惇、于禁于博望的情境。

“汉中战役”是蜀汉鼎盛时期的标志,刘备是这场可圈可点战役的直接指挥者。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刘备率军大举进攻军事重地——汉中。汉中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若汉中为曹操所据,则益州时时面临被敌偷袭的危险;若汉中为刘备所据,它可以作为益州的一道重要屏障,使其有一个缓冲地带,进则可出陇西直接威胁长安,震慑曹魏。

汉中如此重要,刘备进攻汉中的一二万军队是最精锐的主力,除关羽镇守荆州不能脱身外,刘备集团的名将都派上了,还有第一谋士法正随行,诸葛亮在成都主持行政后勤工作。而刘备的对手镇守汉中的主帅是令人生畏的曹魏大将夏侯渊,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显赫,深得曹操的器重,因功封护军将军,博昌亭侯。夏侯渊异常悍勇,擅长奔袭,经常带领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敌人的心脏,让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便命归黄泉。此外,镇守汉中的还有曹魏五子良将里面的二位——张郃、徐晃,以及曹魏名将曹洪带领曹休、曹真及曹操麾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驻守在汉中咽喉阳平关之西的下辩,与驻守阳平关一带的夏侯渊、张郃、徐晃相策应。

刘备兵分两路,自己亲率大军直取汉中的咽喉要地阳平关,另一路由张飞牵头,领马超、吴兰、雷铜等直插下辩,以切断夏侯渊的退路。张飞命吴兰、雷铜引军担任正面进攻,自己带军切断敌人的退路,相互策应。却不料西路军很快尝到了虎豹骑的厉害,正面进攻的军队,被曹洪、曹休、曹真带领的虎豹骑一下子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吴兰、雷铜在这次战斗中丢了性命。还没集结好军队的张飞、马超也不得不败退下来。主攻阳平关的刘备也吃尽了夏侯渊、张郃、徐晃的苦头。夏侯渊果然名不虚传,指挥若定,与刘备相持一年,没露出半点破绽。这时,曹操亲率大军正往汉中的路上兼程,刘备心急如焚,亲临最前线,不顾年近六旬,亲冒矢石率军猛攻,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刘备最后冷静下来,与法正一合计,将军队渡过汉水引上阳平关的后侧定军山,形成居高临下之势,闭关死守的夏侯渊、张郃等不得不出关安营扎寨,被动防守。刘备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连夜决定对敌发动总攻击。先用连弩、飞箭射击敌人营寨,再用火攻烧毁曹营周围的栅栏与鹿角。老将黄忠更是一马当先,直扑夏侯渊,已有些神慌意乱的夏侯渊稍不留意,被老将黄忠斩于马下。夏侯渊阵亡,张郃大惊,曹营顿时人心惶惶,张郃率军退回关内死守待援。

等曹操率大军来到汉中时,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刘备占据汉中显要地势,不与曹军发生正面冲突。刘备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是对的,因为曹操率军跋涉几千里而来,军需补给困难,求速战速决;而刘备相反,汉中离益州较近,且诸葛亮在成都的后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军需补给非常充足。这样一耗,曹操确实心中发虚了。这时刘备采纳了老将黄忠的建议,命黄忠领军偷袭曹军粮草成功,曹军人心恐慌,曹操不得不率军退出汉中。汉中战役,因刘备指挥得当,以黄忠为首的将士们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将蜀汉集团推向了事业的顶峰。

相关参考

三国枭雄刘备的私生活

  核心揭示:当初桃园结义的时候与都杀了自己的妻子跟随,那句有名的“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就是说的。可见在他眼里妻子不过是随时脱随时换的衣服鞋子一类的东西,所以此时抛下甘夫人一个人逃命符合刘备的

刘备是枭雄还是奸雄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说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恐怕很多人的脑海里会先想到忠厚一词。这倒也是,不管是哪一版的电视

刘备与曹操同属三国枭雄,他们儿子的能力有何差距

曹操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光大了老子的事业,武能治国,文能传世,刘备的儿子在爹哋死后,特别是在大管家诸葛亮死后,力不能支,被人吞并,束手就擒。同样的“官二代”,差别怎么那么大呢?首先恐怕还是基因的关系。后

三国最有名的郡,出了两位枭雄两名将领,其中一人贴身保护刘备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的中心地带,乃是位于黄河流域附近的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内部,则以靠近黄河以南区域的豫州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曹操后来的「”老巢”许都,便是在豫州境内。

枭雄后代都有一个缺陷 曹操输给司马懿的真相

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他不仅拥有杰出的才能,而且非常珍惜人才。在三国鼎立时期,大家最关注的便是曹操与刘备,曹操与刘备也算是三国时期备受争议的两个人。虽说这两个人在性格方面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

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与神童曹冲齐名,令枭雄曹操畏惧,却因刘备而死

乱世三国时期,人才如潮水般涌现,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算无遗策的郭嘉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但是,要说到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童,绝对是屈指可数。曾经就有一位三国旷世奇才,与神童曹冲齐名,令一代枭雄曹操所畏

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大话三国之刘备,仁义之主昭烈皇帝,天下是哭来的

三国时期可谓是英雄云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估计说的就是那个时代。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蜀国的开国之主昭烈皇帝,也就是被称之为仁义明君的刘备。刘备字玄德,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居住在幽州那一带,也就是现如今的保

三国美女孙尚香为何会看上年过半百的刘备呢?

...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之妻。《三国志》称之为先主孙夫人。孙氏嫁给刘备三年。在演义中,周瑜为了压制刘备,向孙权献计,以孙权妹妹为诱饵,引刘备来到南徐,然后趁机除去刘备。没想到计策早被算无遗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