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郑和水师”凭什么称霸海上

Posted 水师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郑和水师”凭什么称霸海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郑和水师”凭什么称霸海上

其一,船只吨位堪称海上“巨无霸”。明朝为“郑和水师”“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明史・郑和传》)。中国唐宋元的远洋贸易传统,尤其是元朝时,远洋贸易的空前发达,使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和一流的造船技术,这无疑为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所以“郑和水师”组建时,即拥有62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巨型“宝船”。明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由此可折算出“宝船”约长140米、宽约57米。国际足联(FIFA)通用的足球场标准规格为长105米、宽68米,可见这“宝船”比足球场还长35米,宽度则略窄之。《明史・兵志》则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62艘长宽如足球场、高大如楼的“宝船”,在600年前的大海上堪比今日的航母,这应该是“郑和水师”雄霸大洋的最大本钱。另据著名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其二,倚仗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郑和水师”除能容纳千人的“宝船”外,还配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分司载货、贮淡水、运粮、作战、居住,是一支规模庞大的混成舰队。

郑和能在海上有条不紊地指挥这支远航“水师”,劈波斩浪,昼夜星驰,所倚仗的正是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据《郑和航海图》所记,郑和使用海道针经(方位指南针导航)与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保证船队的航行线路,运用各色旗语或灯笼(夜间)进行通讯联络,保持船队的步调一致。

其三,离不开明朝雄厚的经济实力。《明史》称 “耗费亦不赀”,说的是为“郑和水师”七下西洋国家所耗费的财物数额巨大。一支二百多艘船、二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常年在海上航行,其开销自然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亦可见,明朝当时国力的强盛。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揭秘郑和水师三大海战是如何攻破锡兰活捉国王

第一战:大败海盗,生擒大佬永乐5年(1407年)九月,郑和水师首度远航后班师回国,各国使者跟随进京朝见。郑和进献俘获的旧港海盗大佬陈祖义。旧港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永乐年间明朝曾在此设立大明旧

明朝海上贸易先驱郑芝龙为何能称霸台湾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非常厉害,他精通很多语言,不仅是国内的闽南语甚至连国外的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这和他长期和海上国家打交道分不开,当时的制海权几乎被外国侵略者统治,只有陆地才是中国的势力范

明朝海上贸易先驱郑芝龙为何能称霸台湾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非常厉害,他精通很多语言,不仅是国内的闽南语甚至连国外的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这和他长期和海上国家打交道分不开,当时的制海权几乎被外国侵略者统治,只有陆地才是中国的势力范...

海战三大胜利曾活捉锡兰国王 郑和下西洋

第一战:大败海盗,生擒大佬永乐5年(1407年)九月,郑和水师首度远航后班师回国,各国使者跟随进京朝见。郑和进献俘获的旧港海盗大佬陈祖义。旧港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永乐年间明朝曾在此设立大明旧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

明朝历史 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使中国称霸

因为士大夫阶级都是一些眼先短浅之辈,只看短线不看长线,遇事奉行锯箭法则,其中要负最大责任者是刘大夏。远航是具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的。不过远航的费用由国家支出,而利益则归皇帝私人,加上部份被宦官侵吞,形成

明朝历史 官场光凭道德远不够

   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是在嘉靖皇帝当政时步入政坛。而且两人有过交往。《明史》记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

明朝历史 陈友谅的遗产让大明王朝称霸世界三百年

元末农民大起义,南方势力以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家势力最大。其中陈友谅的水师又是最强大的。鄱阳湖一战朱元璋险些被打死,亏得刘伯温神机妙算,周颠,常遇春等勇猛作战。且天不佑汉,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陈军大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东厂凭什么那么嚣张?

一说到古代特务机关,许多人一定会想到明朝的东厂,这个在明朝闻风丧胆的名字,在魏忠贤的手中达到顶峰,然而,明朝时期,除了东厂,其实还有西厂,锦衣卫和内行厂。一时间,人心惶惶,宦官势力兴起,残害忠良。本来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东厂凭什么那么嚣张?

一说到古代特务机关,许多人一定会想到明朝的东厂,这个在明朝闻风丧胆的名字,在魏忠贤的手中达到顶峰,然而,明朝时期,除了东厂,其实还有西厂,锦衣卫和内行厂。一时间,人心惶惶,宦官势力兴起,残害忠良。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