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
Posted 张说
篇首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
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造诣,当时的他在科举考试之时做的策论,被认定为天下第一策论。后来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和崔湜等人一起编修《三教珠英》。唐长安三年,由于不肯和张易之同流合污陷害宰相魏元忠,被陷害流放钦州。
唐中宗复位之后,召回张说,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唐睿宗继位之后,张说因为审判中宗时期的李重福谋反一案有功,被任命为太子李隆基的侍读,成为太子的近臣。唐睿宗二年,张说被封为宰相,期间,极力向皇帝推荐当时身为太子的李隆基。
第二年,李隆基继位为唐玄宗,刚刚继位的李隆基由于根基不稳,朝廷大事都由太平公主把握着,当时太平公主想让崔湜担任宰相,迫于太平公主的威势,李隆基只好罢掉张说的相位。后来,唐玄宗灭掉太平公主之后,又启用张说,但是张说又在和姚崇夺权的时候,失败被罢。这一次的张说可以说是遇到了政治上最大的失败,罢相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虽然,最后张说又被重新启用,但是此时的他年事已高,在开元十八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张说虽然有才,但是他非常的贪财,而且为人脾气也比较暴躁,所以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这也使得他的仕途非常的坎坷。
张说的诗
张说,开元时期大唐文坛第一人,有着“文宗”的称号,《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有293首,《全唐文》也收录了他的211篇文章。
张说历任大唐四朝大臣,三次执掌大权,他做的最多的就是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所以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张说的文笔比较雄健,他写的东西非常的大气磅礴,很有气势,所以朝廷的诰命基本都是出自张说的手笔。而且张说才思敏捷,常常能够很快的理解一些文学名句,并能够活学活用,由于他曾被封为燕国公,所以当时的人们将他和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最擅长的还是碑文和墓志的写作。
张说的诗先前都没有摆脱官场之中那些奉承之意,这些诗词都是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张说由于科举考试时期的一篇策论而出名,后来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诗词,刚刚步入仕途的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委曲求全,给那些权贵写诗词。这些诗词,看的时候,去掉那些奉承之言,还是比较不错的,也有很多的佳作流传于世的。如《宋梁六自洞庭山》,就是一部比较不错的送别诗。
后期的张说诗词,风格大变,由之前的意气风发,大气磅礴变为后来的凄婉哀怨,如深闺怨妇一样。这和张说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那时的张说和姚崇夺权失败,被一贬再贬。再加上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等待,此时的张说看到自己的仕途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可言,所以诗词多用凄婉哀怨之言,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张说《邺都引》
《邺都引》是唐朝著名文人张说所写的一首缅怀魏武帝的诗,也可被称作新乐府辞。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张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一首可以传唱千古的名作。
张说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他被贬为相州刺史的时候,那时的曹操古都邺都就在相州境内。张说来到邺都,想到魏武帝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时候以及他死后所留下的威名,再联想到自己屡次遭到贬黜,被奸佞小人所陷害,心中不禁悲愤万千,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邺都引》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六句,主要写的是魏武帝生前是怎样建功立业的,来企寄托自己的凌云之志。第一句“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磅礴大气的开篇,奠定了全诗豪放激情的情感格局。“草创争天禄”表明了魏武帝虽然初期创业的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敢跟天地去进行争斗,指出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形态。
诗的后六句是对于魏武帝死后的描写,通过对其子孙后代的总结,以及后世之人对于魏武帝的评价,表达了一种时光荏苒,英雄不再的感慨。连魏武帝这样的大人物也抵不过时间的冲刷,如今他的功绩已渐渐被人们所忘记了。后来作者又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态,既然魏武帝这样的大人物都没能做到名垂青史,何况是我呢。
全诗气势恢宏,语言磅礴大气,抒情跌宕起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参考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
...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造诣,当时的他在科举考试之时做的策论,被认定为天下第一策论。后来被任命为太
张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著有《张燕公集》,还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张说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曾因不肯诬陷忠良、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遭贬谪、流放。张说与姚崇相传姚崇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儿子道:“张说对我怨
乌台诗案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实行新法。列举苏轼所写之诗20余首,如以《秋日牡丹》中“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为讥讽执政,以“化工”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皇帝生涯颇为坎坷,与明英宗相似,两人都是当了两次皇帝。那么图帖睦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在他执政后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呢?元文宗画像元文宗图帖睦尔出生于1304年的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皇帝生涯颇为坎坷,与明英宗相似,两人都是当了两次皇帝。那么图帖睦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在他执政后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呢?元文宗画像元文宗图帖睦尔出生于1304年的
元明宗和元文宗都是元朝的皇帝,这两人是兄弟的关系,前者是哥哥,是元武宗的长子,而后者是弟弟,是武宗的次子。武宗在位时期,两人都不在京城。后来两人相继登基,最终存活下来的人是元文宗。元明宗在两人相见5
元明宗和元文宗都是元朝的皇帝,这两人是兄弟的关系,前者是哥哥,是元武宗的长子,而后者是弟弟,是武宗的次子。武宗在位时期,两人都不在京城。后来两人相继登基,最终存活下来的人是元文宗。元明宗在两人相见5
张说(yuè),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的张说颇有文才,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张说做官之时,武后专宠张易之与张昌宗两人,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