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李鴻章真的是背鍋俠嗎

Posted 外交

篇首语:人要心强,树要皮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李鴻章真的是背鍋俠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李鴻章真的是背鍋俠嗎

作為縱橫清末政壇數十年的重臣,李鴻章歷來為人們所爭論。有的人說他在那個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情況下根本無能為力,是清政府的背鍋俠,很同情他的遭遇。有的人則詬病他在國家困苦的情況下卻中飽私囊,搞得「宰相合肥天下瘦」。
那麼李鴻章是否是真的背鍋俠呢?他在那些個軍事、外交事件中又起了什麼的作用呢?
甲午戰敗,難辭其咎的李鴻章
甲午中日戰爭,起於朝鮮。彼時朝鮮內亂,朝王乞請清政府派兵協助,李鴻章於是調了一支1500人 隊伍入朝並知會日方。這在中國方面看來沒問題,因為朝鮮歷來為本國的附屬國且朝方主動請援。
但日方與朝鮮簽訂過合約,視朝鮮為自主國家,再根據《中日天津條約》,中日雙方派兵入朝時要互相知會,這其實就給了日方出兵的借口。於是日本方面派出重兵派往朝鮮,中日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也隨之而起。中方先是陸軍大敗,而後北洋海軍也全軍覆沒,戰爭就此告敗。
身為戰爭實際指揮官的李鴻章在中日雙方對峙初期,寄望於俄英調停,沒有積極採取戰備措施,導致日方兵力、戰備都優於中方,錯失了良機。而後又採取「保船制敵」的戰略思想,導致北洋海軍困死威海衛,全軍覆沒。(「現在密籌彼等情勢,海軍戰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敵之方。」 李鴻章:《奏海軍統將折》)而且李鴻章的淮軍作為陸戰主力表現也令人失望,剋扣軍餉,騷擾平民,臨陣脫逃……(因前大軍過境,被兵擾害異常,竟有燒屋強*情事。李鴻章:《寄平壤豐衛左馬各統領》)如果北洋海軍的失敗還能說是戶部的掣肘,經費不足 ,裝備跟不上敵方,那淮軍的表現就再也無借口可找,貪腐之風成性,軍紀鬆弛,身為淮軍統領的李鴻章是難以推卸責任的。
外交之殤,生不逢時的李候
作為晚清政府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之一,李鴻章在外交上頗有建樹。例如完美解決曾國藩沒有解決的天津教案,例如《馬關條約》的迅速達成以及那個著名的一槍換一億兩白銀的故事等等。凡此種種,都足以李鴻章有著高明的外交手段。這些個手段為他解決了一些外交事件,為他帶來威名的同時也給他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李鴻章外交的一大策略,便是「驅虎吞狼」,利用一個國家的勢力去遏制另一個國家,從而維護本國的利益。這個策略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防止單個國家對清政府的過度欺凌。但是俗話說的好,弱國無外交,與列強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最終也會遭到反噬。
例如李鴻章最常利用的俄國,就給李鴻章與清政府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了防止日本進一步侵佔中國的利益,聽取李鴻章的意見聯俄制日,派遣李鴻章與俄國達成密約,希望能假借俄國力量制約日本,但這一幻想非但沒達成,反而開了租借的風頭,使得各國有樣學樣,肆無忌憚地搶佔中國領土。(今中國因鑒於此,是以情願將山東省之膠州地方暫行租與俄國,以十五年為限。《中俄密約》)李鴻章的本意我想是好的,這純屬在戰敗後風雨欲來的時期時的無奈之舉,但彼時的清政府已經成了案板上的魚肉,沒有自主權,只能任人宰割。
比如德國就在知曉本次密約後強行侵佔了膠州灣,失去到手的地盤的俄國也轉而侵佔了旅順和大連灣。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以租借為名侵佔了不少土地,而且駁的李鴻章啞口無言:「英使憤然拍案曰:無多言我國之請此地,為貴國讓廣州灣於法以危我香港也!若公能廢廣州灣之約,則我之議亦立刻撤回。鴻章吞聲飲淚而已。」(梁啟超:《李鴻章傳》)
李鴻章的外交手段不可謂不高明,但彼時的中國已然沒有如此做的資本,因而導致李鴻章策略大失敗,帶來巨大損失,不得不令人嘆息李候的生不逢時。
創辦洋務,難說完美的李鴻章
李鴻章的最大功績,便是創辦洋務,使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得不說,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李鴻章創辦洋務是會觸及到自己的利益的,但是為了國家大義他還是這樣做了,而且頗有功效,這非常值得稱讚,也令人瞻仰。但李鴻章所辦的洋務,還是有值得嘆惋之處。
李鴻章在洋務方面的貢獻,大多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軍事方面,一個是商務方面。軍事方面自不必說,有其特殊的政治意義,而且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李鴻章曾救助瀕臨倒閉的漢陽兵工廠,支撐它開下去,這才有了在今後數次戰爭中發光發熱的「漢陽造」。
在商務方面,李鴻章創辦的眾多企業雖說促進了近代化發展,但惋惜的是,他創辦的企業的模式都是「官督商辦」,這不僅影響商業效率,更給了眾多官員,包括李鴻章本人中飽私囊的機會,這種模式的企業與西方國家的相去甚遠,失敗也在所難免。
李鴻章創辦的洋務,有一定貢獻,但也因為他見識的局限性而導致最終失敗。筆者在這裡並非想苛責李鴻章,我知道李鴻章身為那個時代的人物有著他的歷史局限性,但還是不免為其嘆息,設使洋務成功,中國也許能少受些欺凌。
李鴻章是時代之幸,也是時代之悲
清末動蕩時局造就了李鴻章,他靠著出色的能力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是時代的幸運兒。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作為一個封建官僚,無可批判,可謂完美,但是如他所言,那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思想已經不適用於那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而恰好李鴻章在此時成為中國人的決策人之一,錯誤頻出也是可想而知。
所以,李鴻章可以說是時代的悲劇,但算不上「背鍋俠」,畢竟在許多事件中他是要承擔責任的。如果非要說「背鍋」的話,恐怕這鍋,也有李中堂幾兩鐵。

相关参考

是紅顏禍水還是背鍋俠之——商紂王寵妃 蘇妲己

說起蘇妲己,我們第一印象就會浮現起《封神榜》中的形象吧。影視劇中要麼美麗,要麼妖艷……在中國歷史上幾個著名的"紅顏禍水"中,妲己是被影視劇演繹最多的。《封神演義》一書中妲己為冀州候蘇護之女,被其父獻給

從第一寵臣到第一背鍋俠,晁錯做錯了什麼

晁錯是個大才子,典型的官員型學者。晁錯從科員干起,科級、處級、一步步成為正部,走得很穩。晁錯是漢文帝親自選拔的第一後備幹部,派到太子的東宮當差。太子劉啟非常賞識他,言聽計從,稱他為「智囊」。漢景帝繼位

李鴻章的後代,娶了誰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

历史秘闻 李鴻章和翁同龢都曾被罷官,但李鴻章能東山再起翁同龢卻一蹶不振

李鴻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台上的一對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經歷過被褫奪職務的遭遇,之所以之後李鴻章可以捲土重來,而翁同龢卻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主要原因在於兩點。首先是二人被革職的緣由,以及所受

历史秘闻 李鴻章的後代,娶了誰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

日本人出上聯羞辱李鴻章,他回一神下聯,日本人誕生一恥辱稱號

提起晚清四大名臣,李鴻章是個不得不提的牛人,那時近半個世紀的國家大事中,都和李鴻章有關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對於組建湘軍建立功勛,且良好的為人和家訓而名垂青史的曾國藩,後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李鴻章

李鴻章又叫李中堂,那么在清朝時期,中堂是什么官職呢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作為清朝晚期的著名大臣,李鴻章經常被人們稱之為「”李中堂”,因行二

李鴻章又叫李中堂,那么在清朝時期,中堂是什么官職呢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作為清朝晚期的著名大臣,李鴻章經常被人們稱之為「”李中堂”,因行二

历史秘闻 李鴻章又叫李中堂,那么在清朝時期,中堂是什么官職呢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作為清朝晚期的著名大臣,李鴻章經常被人們稱之為「”李中堂”,因行二

李鴻章與近代上海城市經濟的崛起

李鴻章生平創設的軍用、民用企業為數不少,其中規模影響較大的有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和電報局,這幾項事業的基地都在上海,客觀上引發並促進了晚清上海城市經濟的發生和發展,為上海打下了長期領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