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欺负自己的养母 咸丰不厚道抢了奕訢的皇位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还欺负自己的养母 咸丰不厚道抢了奕訢的皇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欺负自己的养母 咸丰不厚道抢了奕訢的皇位
道光这个皇帝其实不好色,但他一生也有四个皇后和众多的妃子,他之所以广纳嫔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生皇子,延续后代,而孝静皇后当初就是这样进的宫。
孝静皇后是道光帝晚年的一名宠妃,她在道光生前并没有当过皇后,是后任的咸丰册立的。孝静皇后是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他的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郎阿,她比道光小30岁。
14岁那年博尔济吉特氏进了宫,封为静贵人。当时道光帝已经44岁了,人过中年,却只有一个皇子,道光帝盼子之心何等急切,可想而知。
静贵人进宫刚一年,即怀上了龙种,道光喜出望外。皇太后(孝和皇后)见有再抱皇孙的希望,自然也是高兴异常。道光六年(1826年),道光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静贵人为静嫔,以示鼓励。6个月后,15岁的静嫔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了皇子,排行第二,名为奕纲,道光似乎有让他掌握朝纲的意思。
静嫔刚进宫一年多,就为道光诞育皇子,加上年轻美貌,风流多情,自然备受宠爱。过了一年,静嫔又被晋封为静妃。道光九年之后,静妃相继生下了皇六女、皇三子奕继、皇六子奕訢。这时的静妃才21岁,正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在短短的八年里,她为道光生下了三男一女,可谓功不可没。
对于静妃的功劳,道光心里是有数的。就在她生下了皇六子奕訢后的第二年中秋节这一天,乘着喜庆的节日气氛,道光晋升静妃为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奉皇太后懿旨,又晋封她为皇贵妃。自从道光二十年孝全皇后死后,道光不再立皇后,这次册封的皇贵妃,实际上就成了后宫之主,无冕之后。
静妃自入宫以后,春风得意,地位直线上升,红极一时。在孝全皇后去世后,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也由静妃养育。所以在道光死后的第七天,新即位的咸丰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就晋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康慈皇太妃。咸丰五年,咸丰帝又尊她为康慈皇太后。
而当时身患重病的博尔济吉特氏并没有因为这一重大喜事而好转,九天之后便病逝了,终年44岁,她只当了九天的皇太后,成为了大清朝在任时间最短的太后。
然而对于刚刚去世的皇太后丧事,咸丰却没有按照《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皇太后丧礼规格办理,而是大大减杀规格:不单独建陵寝,而葬入妃园寝,将妃园寝改为皇后陵;奉移山陵、入葬地宫,咸丰帝也不亲自到现场护送。
作为生前抚养过咸丰的太后,为何受到如此冷遇呢?根据分析,可能出于几个原因:
皇六子奕訢只比咸丰小一岁,无论在才智还是品貌上,都胜过咸丰一筹,是咸丰争夺皇位唯一的对手。作为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在立储一事上,自然是要站在自己儿子奕訢的一边,多方支持、偏护,难免经常给道光吹吹枕边风,这给咸丰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麻烦,因而咸丰对奕訢母子心怀不满。
咸丰即位以后,本不想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但是奕訢经常在咸丰面前提建议,而博尔济吉特氏也有不当皇太后死不瞑目的意思,这对母子逼着咸丰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对此,咸丰心里是不痛快的,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咸丰才简化、降低了太后的丧礼规格。
博尔济吉特氏死后12天,咸丰又以办理皇太后丧仪“多有疏略之处”为借口,罢免了奕訢的所有职务,只让他在上书房读书。很明显,咸丰这是对奕訢的报复。
直到七年以后,同治帝即位才为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恢复了该有的尊荣,为孝静皇后上了道光的庙谥,称为孝静成皇后。
相关参考
我们大家都知道咸丰帝奕詝是道光皇帝的四子,而著名的恭亲王奕訢是六子,这哥俩儿在道光帝晚年争夺皇位,其实奕訢比咸丰帝要聪明的多,办事行政手段都非常高明,但是最后奕詝凭借他所谓的仁厚慈顺成功打败了奕訢,确
道光帝晚年,其实是有些钟爱六皇子奕䜣的,据传闻道光帝甚至动了将皇位传给他的打算。但我们看最后结局,仍然是奕詝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而在史书记载中,咸丰帝不仅没有奕?更有才能,甚至还身体有缺
...我们看最后结局,仍然是奕詝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而在史书记载中,咸丰帝不仅没有奕?更有才能,甚至还身体有缺陷,是个瘸子。这就很让人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道光帝会放弃身体健康的奕?,进而选择奕詝...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坚持认为道光帝不应该把皇位传给咸丰帝奕詝,而应该传给恭亲王奕訢,因为不论天资、能力奕訢都在他四哥奕詝之上,不过最终胜出的却是奕詝。说到底也不是道光帝不识人,而是道光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历
...有能挽救大清朝的命运呢?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一度与咸丰争夺帝位。道光帝遗诏传位给咸丰的同时,封奕訢"恭亲王",算是对奕訢的一种补偿。奕訢也打破了清朝“皇子不得干政”...
在晚清的历史上,洋务运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晚清的精英们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且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奋起直追的一次壮举。我们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
在晚清的历史上,洋务运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晚清的精英们睁开眼睛看世界,并且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奋起直追的一次壮举。我们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 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17岁的少年同治载淳开始亲政。由于第二年便遽尔驾崩,因此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相反倒是惹出一桩大风波。刚刚亲政没多久的同治居然打算重修圆明园(这是同
咸丰帝病逝后,慈禧联合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政变成功后,慈禧为了巩固和奕訢之间的关系,封奕訢为议政王和军机大臣,还将奕訢的长女接入宫中抚养,并封其为固伦荣寿公主。荣寿公主性格沉稳,做事有条理,即使面对心狠
恭亲王奕訢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他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是,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书写立储密旨时,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