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时或曾见过

Posted 明朝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时或曾见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时或曾见过

最近热映的周星驰电影《美人鱼》中,出现了一位神秘的人物――郑先生。这个郑先生到底是谁?影片中郑先生画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怀疑,“郑先生”就是从南京出发远航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先生”就是郑和?

《美人鱼》中,人鱼族的长老级人物“人鱼师太”,向族人讲述人鱼族的悲惨往事,说到人鱼族历史上屡次被人类围捕、杀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们被人类的水军围捕了七次,若不是郑先生仗义相救,我们就灭族了。”

这句台词过后,镜头扫过一张郑少秋的老唱片,这使人以为郑先生是郑少秋。随后镜头一转,对准了一幅画像,画面上右边是一位明朝宦官打扮的人,左边是一位美丽的人鱼。

凭借这幅古画,很多人猜测,画中的人物就是伟大航海家郑和,明代水军围攻人鱼族的故事,发生在“郑和下西洋”期间。

同时,根据古画以及人鱼师太“人类是邪恶的,但是也有正义的。爱是包容,也是忍耐”的台词,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在暗示,“郑先生”与人鱼师太相爱过。

郑和的确目击过海怪

从《美人鱼》的剧情设定看,这个故事发生在广东。

郑和后裔郑自海告诉记者,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几乎每次都会从中国南海前往西洋、南洋各国,肯定都经过广东沿海。但历史上没有郑和救过“人鱼族”的记载。

不过,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海上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动物是有可能的。郑和研究专家赵志刚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天妃宫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多次提到郑和船队在海上目击的海洋怪物:“摧山倒岳,龙鱼错怪”、“鱼龙遁藏,百怪潜匿”。赵志刚说,“龙鱼”、“百怪”就是指大洋深处的大型海洋生物,不过,当时的人包括郑和在内,也不能准确说出这些海怪的名字。

美人鱼的原型其实是海牛

美人鱼并不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美人鱼》中,借助“人鱼师太”之口,道出了美人鱼族的起源:美人鱼是人类的一个分支,在古猿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在陆地上,进化为人类;另一部分进入海中生活,进化成美人鱼。但是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人类将其遗忘,逐渐成为传说。

专家告诉记者,美人鱼的传说其实很早就有了,西方有很多美人鱼的故事,中国也有,《述异记》载,宋代有个叫查道的人,曾见过美人鱼,“海上有妇人出现,红裳双祖,髻鬟纷乱”。

可惜的是,传说总归是传说,现实中,美人鱼并不存在。不过,美人鱼还是有原型的。主流的观点认为,美人鱼是人们根据海牛想象出的一种生物。雌海牛前肢基部腹侧有一对乳房,位置与人相似,哺乳时乳房常常露出水面,常被人眼花误认为“美人鱼”。

动物学的分类上,海牛目包括儒艮与海牛两个科。儒艮是生活于印度-太平洋水域的海牛类,其尾鳍为似鲸类的叉形。儒艮体形巨大、憨态可掬,在我国广东省、台湾省海域也有分布。儒艮的分布范围,正好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范围部分重叠。因此,不能排除郑和见过“儒艮”的可能性。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古代科学航海的典范  郑和“舟师”七次远航西洋,遍访了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艰苦的远洋航程中,“云帆高

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的意义:(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的意义何在?>  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

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的意义:(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的意义何在?>  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

明朝历史 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明朝曾七次派郑和率庞大舰队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明朝人的海洋概念是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东称东洋,婆罗洲以西称西洋。"文莱,即婆罗国。永乐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血腥殖民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血腥殖民 因为有了一个郑和下西洋,引得自清朝末年开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唏嘘。人们都在畅想,如果郑和再进一步,那中国将多么伟大!进入21世纪后,人们在外人的帮助下摸到

明朝历史 先于郑和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传统学术界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因而郑和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但是,根据泾阳县近年新出土《唐故杨府君(良瑶)神道之碑》(现藏泾阳县文庙)的记载,我国最早航海下西洋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人们常有太多的偏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海令,“片板不许入海”,已经成为闭关锁国的符号,乃至于四、五百年以后中国的不幸遭遇,大都因为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莫桑比克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莫桑比克  不久前两位葡萄牙籍华裔学者分别将葡萄牙文和阿拉伯文历史资料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文史料进行对照,得出了最新的结论:郑和远航有史料证明的最远到达地点为非洲东海岸,约在莫桑比克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

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