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习俗:熬鹰
Posted 柯尔克孜族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习俗:熬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习俗:熬鹰
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枪支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过去,一只鹰的价格比一个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嫁妆还要高。养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办一个驯鹰许可证要500元不说,这家伙每顿能吃两公斤肉,还得是新鲜的。
一个出色的驯鹰人需要具备三种品质:爱好、稳重、力气。三者缺一不可。
捕鹰后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一般鹰很傲不会吃人给的肉,驯鹰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十天,不让它睡,鹰被弄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而摔倒在地。但就算摔倒了,也不要心疼它,要往它的头上浇凉水,使它苏醒过来,并且还不让它睡着。之后还要饿鹰,一般要把鹰饿10到12天,只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鹰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敏捷起来。经过这一番打磨,鹰的野性大都能去掉,驯服于主人。
柯尔克孜人把鹰分成三大部落,每个部落又分12个小部落,每个部落的鹰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平和温顺,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身手敏捷……只有先弄清楚这些性格迥异的家伙,才能更好地驯服他们。
捕回家的鹰先用芦苇管往嘴里灌水洗胃,然后将鹰架在驯鹰人的胳膊上连续5天5夜不让睡觉,消磨它的野性。只要鹰犯困,就用木棍敲它的头。这样还能让鹰逐渐适应主人,并最终产生依赖。几天后,让疲惫之极的鹰吞下用皮革裹着的肉,因为皮革不能被消化,转天就会被吐出,同时带出体内多余的脂肪,达到“瘦身”目的。经过3至5次的吞吐,鹰的体重减少一些时,室内熬鹰宣告结束。
“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饥饿许久的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地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喂鹰的肉也有讲究,必须是不含激素的鲜肉,各种动物的内脏也不行,脏肉、烂肉、有异味的肉都不能喂。
相关参考
柯尔克孜族人的婚姻过程一般经过订婚和结婚两步。在结婚时,男方要用一匹马驮着礼物,马头上扎着一块棉絮去女家,女方父母要以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絮由女方来扎,表示同意将女儿许配。当男方来的客
在新疆自治区的阿合奇村的柯尔克孜族猎人训练猎鹰,为狩猎季节做准备。柯尔克孜族牧有养鹰的传统,从野外抓来的幼鹰经过驯养可以成为牧民捕猎的帮手。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就是蒙上鹰眼
驯鹰的柯尔克孜族人通常只诱捕雄性鹰驯养,二到三岁最佳,否则驯化难度大,到鹰七八岁时放归。柯尔克孜族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过去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很多,从内容上讲,由自然、地理、历史、人类起源、民族形成,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山、水、动植物的产生、形成等,无所不有。传说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至宇宙天体、日月星
柯尔克孜族民歌按内容分类,有反抗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和新民歌等。习俗歌中又分为摇篮歌、游戏歌、劝嫁歌、结婚歌、离别歌、迎客歌、哭丧歌等多种。民间诗歌都是格律诗,押脚韵。他们的音乐分为两类:一是有歌
景颇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汤碟”(即“标准靶”)、“刀术”和爬滑竿等。“汤碟”:汤碟”是景颇族成年男女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汤碟”的具体做法和打法是,把一根约10厘米粗,20多米长的竹子,削去多余
柯尔克孜人能歌善舞,有着深厚且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其传统音乐有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柯尔克孜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与哈萨克族相近,包括“阿赞”、“塔拉乌克”、“加帕拉尚”和一些宣扬伊斯兰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反映土族自身文明的独具特色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传统习惯、宗教信
柯尔克孜人对祖先的崇拜。这种习俗起源于其长期信仰萨满教“灵魂不灭”的观念。萨满教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游荡于空间之中,一旦灵魂附体,人又可以复生。这种观念导致了祖先崇拜。柯尔克孜人的祖先崇拜,首先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