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易学大师京房的生平简介 京房死后真的被分尸而食了

Posted 京房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易学大师京房的生平简介 京房死后真的被分尸而食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易学大师京房的生平简介 京房死后真的被分尸而食了

  京房是西汉时期的易学大师,他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人,师从梁人焦延寿。

  焦延寿讲《易》,喜欢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用来推测预料人世间的事。

  京房学《易》却喜欢将自然灾害和政治联系起来,因此焦延寿常常感叹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意思就是他的所有学生当中,只有京房会因此遭来祸端!毕竟政治可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初元四年,汉元帝在位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反常不已的事,如西羌叛乱和日蚀。京房利用这次机会,向汉元帝进言,史载其“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言屡中”,汉元帝见京房的预言都成真了,便将京房视作神一样的人物。

  京房以人间的自然灾害来干政,实则是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可惜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汉元帝本人虽然多才多艺,宽厚仁慈,但他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宦官石显想尽办法成为了汉元帝眼前的大红人,到最后,就算他逼死了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汉元帝也没有惩罚他,可见汉元帝对石显的宠信有多深厚了。

  京房见石显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权乱政,就打算借着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提醒汉元帝。有一次,汉元帝宴请京房,京房就趁机进言,他先是讲了一大堆皇帝用人不当会使天下灾异横生,进而毁掉江山的大道理,接着又在勾起汉元帝好奇到底用错了谁的时候把石显顺水推舟给给推了出来。

  汉元帝是相信石显的,所以他并没有听信京房的话惩罚石显,而是将这件事一笔带过。汉元帝不在意这件事,但是石显却从此记恨上了京房。朝中除了石显,还有一人也看不惯京房,他就是五鹿充宗。五鹿充宗也是学《易》的,但他的学说与京房的差别很大。两个人同样学《易》,最后却是京房更加受宠,更受瞩目,五鹿充宗心里嫉妒,也处处与京房作对。

  石显知道徐徐图之的道理,他和五鹿充宗一起排挤京房,最后竟将京房赶出了京城,还罗织罪名强加于京房头上,悄悄地处死了京房。

  京房死后,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事,被记录在《异苑》的一则盗墓故事中。说的是京房死后,尸体被送往义熙,中间过了很多天,但是京房尸体却完好无损,一点腐化的迹象也没有。

  负责运送京房尸体的士兵们当中有人听说“僵尸人肉堪为药”,更何况京房还是一代易学大师,因此他们就分割“京房”而食其肉。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京房作为一代大儒,死后竟尸身被毁,也是去得不安啊,实在是太可怜了。

相关参考

人物志 京房主要事迹?京房的生平简介

【生卒】:公元前77~前37【介绍】:西汉易学家,象数派易学的创始人之一。本姓李,根据音律推断,自定为京氏,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曾跟随焦延寿学习《周易》,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并且喜好

谁的八句话让韩原地明白石显才是奸臣?

汉元帝时,中国出了一位超级算命先生,也是一位学者,名叫京房。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在占卜方面有很高的悟性,他先前那套占卜之法进行了一番大

苏秦是被五车分尸而死吗

公元前287年,赵国的一些明眼人察觉了苏秦的一系列捣鬼活动,并报告给了赵相李兑。李兑派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苏秦被扣留在了邯郸,不得走脱,生命异常危险。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

谁的八句话让韩原地明白石显才是奸臣?

汉元帝时,中国出了一位超级算命先生,也是一位学者,名叫京房。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在占卜方面有很高的悟性,他先前那套占卜之法进行了一番大

历史秘闻 苏秦是被五车分尸而死吗

公元前287年,赵国的一些明眼人察觉了苏秦的一系列捣鬼活动,并报告给了赵相李兑。李兑派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苏秦被扣留在了邯郸,不得走脱,生命异常危险。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

苏秦究竟犯了什么罪? 苏秦为什么被五车分尸而死

公元前287年,赵国的一些明眼人察觉了苏秦的一系列捣鬼活动,并报告给了赵相李兑。李兑派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苏秦被扣留在了邯郸,不得走脱,生命异常危险。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

苏秦究竟犯了什么罪? 苏秦为什么被五车分尸而死

公元前287年,赵国的一些明眼人察觉了苏秦的一系列捣鬼活动,并报告给了赵相李兑。李兑派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苏秦被扣留在了邯郸,不得走脱,生命异常危险。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

单打独斗无人能敌,最终却都惨死,且被分尸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人才辈出,尤其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几乎历朝历代都曾有过。尽管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但因这些战将所处的年代不同,很难对他们的战斗力指数进行客观的对比,更不能说谁人是绝对的第一,

历史秘闻 单打独斗无人能敌,最终却都惨死,且被分尸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人才辈出,尤其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几乎历朝历代都曾有过。尽管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但因这些战将所处的年代不同,很难对他们的战斗力指数进行客观的对比,更不能说谁人是绝对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