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不长草 宁夏西夏王陵之谜

Posted 西夏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从不长草 宁夏西夏王陵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从不长草 宁夏西夏王陵之谜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以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麓下,西夏王陵九代帝王安息之所款款座落于此。沉睡九百多年,依然巍然挺立。西夏王陵是党项族首领在公元1038年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因其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法律,以及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在中国文化渊源史上散发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西夏王陵绵延东西4公里,纵横南北8公里,范围扩及到40万平方公里的园陵内,有八座王陵及附属陪葬墓70多座。最令人惊诧的是,每座王陵约占十万平方米,竟舍弃贺兰山石头不用,全以夯土筑成。相比之下,古埃及法老金字塔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而成的方锥形建筑。从质料和构架上来看,两者大相径庭;但从美学角度来讲却又异曲同工之妙。故而西夏王陵又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金字塔群”。凡是参观过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贺兰山雄浑悲怆的气魄外,更多会被西夏王陵的历史沧桑所感染。正如《金字塔铭文》所讲“天空把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当我初次踏入这一片经历风风雨雨的古老园陵时,总有一股难以说清,难以道明的奥秘在脑海中时时激荡,许久难以平息。

王陵为什么没有被损坏?

壮观的九座王陵,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金光富丽。这里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附属建筑如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殿、角楼早已被风雨侵蚀而毁坏坍塌。但为什么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主体却依然挺拔独存,这原因究竟何在?一直是考古学家探寻的答案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南北中线为轴,左右对称的排列形式,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这也显示党项民族在中国建筑史无前列的创造和突破。也正是西夏王陵通过这种夯土方法和砖木混合密檐结构相结合,创造出我国园陵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坚固实用这也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王陵周围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王陵主体,使其免受风雨的侵袭。那为什么“同在屋檐”下附属建筑都已垮塌,唯独王陵主体依旧稳如泰山呢?这种言论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脚。其实,西夏王陵主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选贺兰山作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在中国早有三大龙脉之说,夏国主选在贺兰山麓,肯定寄寓了对西夏王国辉煌的美好宏愿。再有贺兰山可以阻挡部分西北风的侵入,这也正是与国文化常常讲“天时、地利”的含义如出一辙。可最让人见怪的王陵和附属建筑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失去附属建筑的依靠配衬,依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呢?这神秘的王陵背后又隐含着多少关于西夏王朝的神秘踪迹,西夏王朝的坚守又预示着什么?这些都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王陵上什么不长草?

元代有一个《赵礼让肥》的折子戏里有一句:“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落草为寇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把贼寇当作草一般比较,说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环境多么贱恶,都能以顽强生命力存活。生活在贺兰山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没有草籽驻留生根的缝隙,在其坚硬且光滑的表面,没有草籽生存的条件,可是泥土能比石头坚硬吗?众所周知,石头稍微有裂缝,落下草籽,便可长出草来。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点缝隙没有。这很显然是一种牵强的说法。也有考古学家提出一种论点,可能当年建筑陵墓时,通过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又一个令人懊恼的问题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续近千年,即使真是这样,陵墓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泥土,这些浮土不是经过熏蒸的,草籽难道不能在此生根发芽吗?中国人总有一些“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样的答案很显然难以让人信服。王陵不长草的原因在哪?在王陵的修建过程中又有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又不禁勾起我的无限遐想。

王陵为什么不落鸟?

西夏王陵的各个帝陵一般都有封闭式、马蹄式、附属瓮城的外城,墓室一般为三室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有护墙板,墓里有朽棺材。从整个群体来看,阙台犹如帝陵的门卫;往后是碑亭,碑亭是用汉文和西夏文

刻制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以供后世瞻仰,每想起元昊有句“英雄的一生,应该成就霸业”的雷人话语,不禁让人感慨万分;月城是置放文官武将石刻雕像的地方,用黄土垫实作为石基;内城是分层的八角形塔式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的陵台,通常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墓室下面;顾名思义,献殿是用于供奉献物和祭祀的场所。站在苍凉的贺兰山麓远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每每想到西夏王陵在此静卧千年之久,一种万千变化、世事沉浮的凄楚感便在心中慢慢衍生出来,群群乌鸦和麻雀时不时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枝上,却从不见有鸟兽在王陵上歇脚,这个疑问顿时将我从沉重的心灵深渊解脱出来。在人烟稀疏的西北地区,鸟兽在人烟稀少的在此聚集较多,尤其是鸦雀遍地都是。乌鸦可以肆无忌惮地落在牛羊背上,麻雀更是集群在一棵枯树密密麻麻,可是为什么鸦雀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说光秃的王陵没有鸦雀可以觅食的草籽,可是光秃秃的石头和虬枝也不见得会有许多食物。那为什么鸦雀总是把石头和树枝作为“集散地”,而从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鸦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权威不容冒犯?这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王陵为什么是八卦北斗布局?

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费解。西夏王陵不仅吸收秦汉唐宋皇陵之所长,还把佛教建筑元素纳入其中。把汉文化、佛文化和党项族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独具魅力又有突破的建筑风格。在中国陵墓文化中,一般王陵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帝王辈分由南向北排列,西夏王陵也不例外。但是西夏王陵的布局特别怪异,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体现着一种事先设计好的规划。从高空俯视九座王陵的分布,好像与北斗七星图相似。但是单独看八座王陵的分布,又与八卦图形相近似。有学者猜测,可能是根据风水文化来定位安排的,于是疑问由此而发,西夏王国最早到最晚共经历九代,时间相差近200年,事先谁又能预测到西夏王国会传9代王位?再说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分支,在其文化渊源里,并没有一些明显的实际例子证明,西夏王国有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的的特征。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历史学者,都难以解释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图形的缘由,这其中蕴含那些秘密,一直都是难以被今人识破的秘密。

相关参考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历史秘闻 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

原题目:西夏王陵为何千年从不长草也从未落鸟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农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宁夏的来历?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宁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者在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和中卫县的长流水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这片土地

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史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

元代郭守敬宁夏治水

经过蒙古军队20多年征讨西夏的战争,宁夏平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悠久的引黄灌区呈现出「”古渠淤坏,泥沙淤浅”,「”田野荒芜,生灵涂炭”的惨淡景象。郭守敬塑像宁夏灌区景象至元元年(1264年),忽

晋朝历史 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解密风水: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司马晋室帝王陵团体失踪之谜  南京俗称六朝古都,东晋是其间重要的一朝。  令人奇怪的是,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至今居然无一座可以被承认。所谓,1964

晋朝历史 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解密风水: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司马晋室帝王陵团体失踪之谜  南京俗称六朝古都,东晋是其间重要的一朝。  令人奇怪的是,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至今居然无一座可以被承认。所谓,1964

元朝 元代·消灭西夏

消灭西夏自蒙古建国以来,党项人所建立的夏国(宋人称其为“西夏”,后人沿袭),一直是难以征服的劲敌。1209年,蒙古军围攻夏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金国拒不援救,由此金、夏两国关系破裂,夏国由附金抗蒙

晋朝历史 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解密风水: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南京俗称六朝古都,东晋是其中重要的一朝。  令人奇怪的是,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至今竟然无一座能够被确认。所谓,1964年在市区富贵山发现晋恭帝的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