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周瑜为何得不到公平的认可
Posted 正统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吴名将周瑜为何得不到公平的认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东吴名将周瑜为何得不到公平的认可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大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轮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瑜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
周瑜虽然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无论是“拥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雅俗两种文化,虽然以礼乐诗书为内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民间意识为内核的俗文化系统中周瑜几乎成为“妒才忌能、意气用事”代名词。
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为刘备集团的对立面来处理的,并且采用了一种低层次的单向、平面的手法来贬斥周瑜,以此来反衬出刘备集团人物的忠义智信。这种幼雅朴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显现出单一而平面的狭隘与平庸,甚至是愚蠢,相当的脸谱化,简单化,不过这倒是颇为符合说唱文学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单纯而鲜明的特征。
元代社会废止了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进身之阶,由此一大批满腹诗书的文人放弃了儒业,加入到市井文学的创作中来,使其创作日趋成熟。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能否认,《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比宋元以来任何一部戏曲作品中的周瑜形象都更接近史籍中的原形。在塑造周瑜胆略兼人,雄姿英发的儒将风范时,作者广征博引各类史料,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光有历史的有实性,并不等于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更何况指导全书的“拥刘”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创作规律迫使作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物,于是,在作品中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猛,赵云之勇以及孔明之智,无不绚丽多姿,闪烁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浓厚的古典浪温主义色调。对于其他人物,便只能以陪衬面出现。
东吴名将黄盖的生平简介 黄盖有多厉害?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部将黄盖提出了采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才大败曹操。但是,千万年时间过去了,世人想起赤壁之战时,想起的不是黄盖,而是诸葛亮和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之所以能获胜的风头被诸葛亮和周瑜抢光了,诸葛亮在战前“草船借箭”,周瑜则使用一招苦肉计,瞒天过海骗过曹操,最终仅以5万人大破曹操的20万大军!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黄盖乃是东吴的三朝元勋,是一位十分厉害的将军!
黄盖,字公覆,他是二十四孝子黄香的后人。黄香就是“扇枕温衾”故事中的主角,此子九岁时就知道无微不至的侍奉父亲,平日里不但要帮父亲料理家务,操持农活,到了夏天还要替父亲扇凉席子,冬天替父亲捂暖被子。
黄香的孝行传遍天下,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说的就是黄香。
黄盖是黄香的曾孙,黄盖之父是黄香第五子黄瓒的长子,他也曾因为孝顺而被举为孝廉。
黄盖年幼时家贫,但他胸怀大志,依然坚持学习兵法和读书,后来追随于孙坚。
在黄盖的一生之中,似乎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赤壁之战他提出来的火攻妙计。当时,曹操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吴,东吴与蜀汉联手对抗曹操,但兵力只有曹军的四分之一不到。周瑜带领三万吴军,连刘备都嫌弃兵力太少,但周瑜却很有信心。
赤壁之战初战,周瑜就打败了曹操,一方面是因为曹军大多是旱鸭子,比不过水性了得的吴军,另一方面曹军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而且曹营中又爆发了瘟疫,士气低落,所以初战就败了。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好让北方的士兵们能适应,但是这恰恰让黄盖看到了机会,黄盖便提出了火攻曹军的办法。周瑜认为此计可行,就让黄盖诈降,届时再用猛火袭击曹营。
计策实施起来十分顺利,曹操大败,损失惨重。而冲锋在最前方的黄盖不幸被流矢射中,掉入水中,等士兵们将他救起时,他已身受重伤,而且根本分辨不出他就是黄盖。
士兵们只当黄盖是普通小兵,将其救起以后便安置在厕床中。黄盖大声呼喊他的同僚韩当将军,这才被认出来,捡回了一条命!
除了赤壁之战所展示出的过人谋略,黄盖还有很多方面很厉害。比如治理地方,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有贼寇作乱,只要将黄盖派到那些地方去当官,那些地方就能被治理得服服帖帖的。他前后任职过的九个县,全都平安稳定。
黄盖年老时,他所在的武陵发生蛮族叛乱,城内只有五百兵力可用,但他镇定自若,让人大开城门,等蛮兵进城进了一半的时候,他率领这五百人发动攻击,竟然斩杀了对方好几百人,还杀了对方领袖,夺回了失去的城池。
虽然黄盖没有周瑜和诸葛亮出名,但他也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将军,黄盖结局死在任上,东吴国人都很思念他。
相关参考
陆逊,本名陆仪,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世代为江东望族。在吴蜀争夺荆州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吴国杰出的后起之秀。在赤壁之战后,关羽欲功襄樊,而当时刘备拒不还所借荆州,吴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部将黄盖提出了采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才大败曹操。但是,千万年时间过去了,世人想起赤壁之战时,想起的不是黄盖,而是诸葛亮和周瑜。 在《三国演义
东吴名将黄盖的生平简介黄盖有多厉害?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部将黄盖提出了采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才大败曹操。但是,千万年时间过去了,世人想起赤壁之战时,想起的不是黄盖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
周瑜的人物生平简介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演义》东吴有哪些名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后期东吴的名将是比较少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三国后期东吴的主要名将。1、陆逊陆逊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中后期的名将,在周瑜死后任
历史人物 东吴四大都督的简介 江东美郎周瑜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周瑜的人物生平简介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
历史人物 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周瑜不相上下,他为何后来不被孙权重用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吴国实际奠基者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为人骁勇而且善于笼络人心所以在他南下的时候很快就占据了江东。然而不幸的是孙策就在自己创立江东基业后不久便被仇敌行刺,当是孙策刚占据江东而且自己的儿
三国时期的东吴其实人才济济,人才的积累远在刘备的蜀汉之上,其他的不提,就以大将来说,东吴不仅有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四大都督,以及太史慈、朱然、全琮、贺齐等名将,最为人熟悉的还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