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公心不惜得罪刘备一事证明赵云不属蜀国核心
Posted 忠义
篇首语: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这样我们会生不如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出于公心不惜得罪刘备一事证明赵云不属蜀国核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出于公心不惜得罪刘备一事证明赵云不属蜀国核心
《三国演义》里各种关于忠义的故事和描写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所谓的义罗贯中也进行了一些批评甚至批判,因为这个义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带来义气之害。比如说刘备为关羽报仇,竟然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忠义观念的内在矛盾。关羽守荆州是刘备很难走出去的一个怪圈,刘备在这里头的处理也有问题。荆州可以说是守汉的核心利益,吴国老想着讨还,曹操也想着打荆州,刘备则要保荆州,都是为了让荆州而斗。那么派谁守荆州呢?刘备想找一个最放心最有本事的人,当然只能是关羽。但是没想到关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有不顾大局的一面,不仅害了自己,也把刘备置于最尴尬的境地。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关羽是不能守荆州的,他守荆州是诸葛亮一直很担忧的事情,因为关羽容易破坏统一战线,当吴国要把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时,他把人家痛骂一顿,破坏吴蜀联盟,所以最后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被杀,令刘备悲痛欲绝。刘备与关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大哥一定要报这个仇,如果不报这个仇,刘备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刘备走上后来夷陵兵败这个悲剧的结局跟关羽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二弟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关羽忠义观念的这种内在的矛盾。
刘备重义气,讲信用,守盟誓,是符合民间价值观的,因为为关羽的兄弟之义报仇,却有愧于对国家的使命。刘备把国家的命运跟哥们义气和兄弟之情绑在一起不加区别,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国家,思路过于极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刘备执意要为关羽张飞报仇,赵云劝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并提出“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在这个时候不惜得罪刘备说了这么一段话,因为他不是那个核心里面的,但是他说这句话完全是出于公心。然而刘备竟然回答“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不光是赵云劝,诸葛亮也劝,学士秦宓也劝“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但刘备还是完全颠倒了大义和小义,最后一意孤行,走向了悲剧。赵云之劝,境界很高,但是刘备不听,诸葛亮劝他也不听,这是刘备和蜀国的悲剧,也是公私矛盾和忠义矛盾的悲剧,是大义与大忠不能有机统一的悲剧。(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劝诫刘备节俭 好官赵云做的一件得罪众人之事
《三国志。赵云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意思就是刘备得了益州以后,打算分封土地给众将,这时候赵云站出来反对,说战争刚刚结束,人民过得都很艰辛,应该把土地交给人民,让他们恢复生产,这样有益于国家,刘备听从了赵云建议。
但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似乎感觉到赵云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大家可看看这件事情。“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资治通鉴。卷67》抢钱抢到什么程度呢,取到了“军用不足”的程度。
可以看出,刘备的部下大部分人都并不象我们的赵云同志那样廉洁自律,分毫不贪。因为刘备军本来就是军阀,不是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抢掠对他们来说可能本来就是常事。好了,到了分赃的时候了。刘备打算把地分给跟了他打了一辈子仗的将领。诸将可能大多都心想:好咯,过了半辈子颠沛流离,逃了又逃的生活,终于有田有地有好日子过了。当然啦,古代的人当官打仗本来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挣钱,过好日子的,没有多少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分田分地了,大家当然都不反对。包括我们的贤明的中国上着名的政治一流的传说的爱民模范诸葛亮先生和英雄无敌很有义气的关羽老爷。
好啦,现在我们的赵大爷出来搅局了,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自己不要了不说,还不让别人要。当然,这种品格是好的,这种风格是值得发扬的。可是就是坏了大家的好处而已。毫无疑问的,得罪了绝大多数的达官重臣。打个比方,贫困班要发给每人五百助学金,可有位好同学出来说:陕西水灾了,那里更需要钱,大家把钱捐出去啊。结果班主任做主,把钱都捐灾区了。如果你是那班里的同学你是心甘情愿的多还是心里暗骂“他妈的”比较多。不要跟我说那是那班同学应得的不能比较。
在蜀国众臣的心目中,那些土地也是他们打了一辈子仗应得的,打胜仗之后分土地也是当时的惯例。当然,赵这种风格是应该赞赏的,只不过,在那时候。政治还是比较黑暗的,不会搞人际关系的同志就不能说政治能力高。曹操同志刚出道的时候也是个刚直不阿,大杀犯罪分子,身先士卒拥护汉室打董卓的好模范,可惜就是因为这样被罢了两次官,还差点连小命也丢了,就可见当时的政治是如何了。到嘴的肥肉给赵同志弄走了,自然不爽的人很多。政治能力嘛,赵同志自然不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
诸葛亮等人自然不会看不出赵云同志说出来的那些话,但说出来之后后果如何,要得罪多少人。我想诸葛亮先生也不会看不出来,所以也就保持了沉默。刘老大当然不反对,因为所有的地都是他的,分不分都一样。何谓政治家,没有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是虚伪,左右逢源,长袖善舞,善于作假的。现在如此,过去更加如此。很简单,你会不会找一个耿直敢言,说老实话的人作总统,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如果当年美国打伊拉克布什说:我只是想要萨达姆下台,不管他有没有生化武器。如果近年的几次离奇空难相关当事国敢说:就是我们下命令打下来的。那样的话,世界会怎样呢。
相关参考
《三国志。赵云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
《三国志。赵云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三国志。赵云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三国时期的蜀国,是刘备一手创建起来的,刘备蜀汉依靠的就是“刘关张三结义”及赵云等人的兄弟伙核心集团,再加上所谓“仁义布四海”策略收买了人心,最终吸引到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大批天下奇才人物加盟而建立的。
此人比赵云勇猛,为刘备卖命三十年,战功显赫,却是杂牌将军
我们经常说三国时期蜀国有五虎上将,其中赵云也是五虎上将中很厉害的一个,然而事实上,蜀国根本就没有五虎将这个说法,赵云说到底也是个杂牌的将军。这让很多人都为赵云觉得不值,赵云跟着刘备,忠心耿耿为其卖命,
刘备死后蜀国的武将也进入到了新老交接的时刻的,当时五虎将也就只有赵云还活着,不过就只有赵云一人也是不行的,当时蜀国还有哪些武将呢?其实比较出名的就是姜维和魏延了,姜维也算是蜀国捡到的一块宝,但是魏延下
历史人物 刘备占据的荆州本就不属东吴,为何孙权还理直气壮地向刘备索要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用来告诫那种言而无信的人,不要学习大耳贼,借人东西不还。然而历史上,刘备并不是真的借了荆州之后不愿意归还,而刘备占据的荆州本就不属于东吴,但是孙权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云,在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足以证明赵云在三国时期的能力和名气。不过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忠心耿耿、屡立奇功,三闯敌营救刘备之子阿斗,在进军益州和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云,在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足以证明赵云在三国时期的能力和名气。不过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忠心耿耿、屡立奇功,三闯敌营救刘备之子阿斗,在进军益州和
赵云作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为刘备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即救下了蜀国的后主刘阿斗,更是成为了他的个人标签。但是赵云却因为公孙瓒的一句话,导致刘备至死都不敢重用赵云。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