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史 国共第一次合作

Posted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共产党史 国共第一次合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共产党史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1922年8月,中共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上海拜会孙中山,提出两党合作的主张,孙中山欣然同意。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充分肯定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立场,正确估计了将国民党改造为各阶级民主革命联盟的可能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案》,决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并制定了两党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上海会谈后,孙中山正式邀请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等加入国民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尽力排除反对合作的势力。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代表165人,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瞿秋白、毛泽东、李维汉等23名中共党员以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会议。大会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人当选为委员或候补委员。改组后的国民党实际上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所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完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相关参考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和国共两党的利益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次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联会积极促成这次合作,当然,国共合作同时也符合国共两党的利益。不过,这场合作

共产党史 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运骨干的教育机构。根据彭湃提议,192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广州开办了“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从1924年开办到1

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三次妥协及其留下的经验及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国民党在合作中掌握着革命斗争的领导权,共产党却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进行大大小小的妥协,其中有三次大妥协影响着大革命的兴衰成败,而且为共产党留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是众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在政治纲领上的达成一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当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加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展出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采用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而且合作开始之前,蒋介石也公开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也决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一些特点,当然决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特点的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其实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这一目标上达到了一致,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才会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当然最重要的,毋庸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失败了,但这并不表示这场合作是不必要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这次合作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这是它的结局无法否定的。那么,第一次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会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一个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一个是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政变。这两场政变中,许多中共党员被杀害,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会破裂,原因并不像表面看来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经过和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当时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而中共和国民党的力量相对都比较弱小,根本没有能力抵抗,唯有结盟中国革命才有希望。但这场合作并没有

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共党建有何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建方面的经验教训

 尽管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但其经验教训对中共党建仍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这次合作不仅促进了党的发展壮大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而且锻炼了党的骨干力量,扩大了党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