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多任人唯亲且十分固执己见

Posted

篇首语: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多任人唯亲且十分固执己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多任人唯亲且十分固执己见

  刘备和 是史称楷模的一对仁君贤相,「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等故事千古传唱。在他们新野相识的「蜜月期」,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们的「鱼水之欢」甚至引起草根集团的不满——「关羽、张飞等不悦」。>  但是,赤壁之战结束后,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一直到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这十多年间在《三国志· 传》里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一语带过。这十多年对于蜀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取益州、定汉川、失荆州、败夷陵,等等诸多大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蜀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之中竟没有「千古贤相」诸葛亮的身影,岂非咄咄怪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曾发生过严重分歧,甚至是重大矛盾?刘备利用草根集团和巴蜀集团压制着荆州集团,把诸葛亮边缘化了?>  《资治通鉴》在这十多年的历史里,除了记载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外,还记录了他刚入川时(公元214年)的三件事,第一是对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容忍,第二是「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之后,其与法正的一番辩论,第三件是诸葛亮为「众事不治,时又沉醉」的蒋琬求情。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件事是以法正为代表的巴蜀集团取益州有功,炙手可热,烈火烹油,荆州集团避其锋芒,使巴蜀集团「少行其意」。第二件事,能否理解为荆州集团对巴蜀集团的反击?「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打击为主,拉拢为辅。第三件事,可看作是诸葛亮对荆州集团后续人才的保护。而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备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刘备对荆州集团有时也不得不作出适当的妥协与让步。>  刘备死后,诸葛亮走上了蜀汉政治前台,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凡是曾被刘备重用的人物,都相继落魄失意;诸多被刘备贬抑的人物,却相继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这不能不让诸多高度评价刘备、诸葛亮这对「最佳拍档」的人士大跌眼镜!>  先被刘备重用,尔后落魄失意的人物,除了前文所述赵云、李严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魏延。魏延这位「叛臣贼子」其实很值得同情,甚至值得有人为他平反。他应该算作草根集团的传承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所谓「部曲」,就是刘备的私人军队,而且是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军队。刘备对魏延十分重用,「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不拘一格提拔任用,重用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张飞!魏延其实可称为蜀汉最有勇有谋的一员战将,尤其是他随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提出以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的作战计画,可行性很强,胜面也比较大。但是,「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最终因为指挥谋略和用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北伐不成、兵败街亭——孰不知三十五年之后,邓艾父子「以万人入江油之危险」,凿山通道七百余里,直抵成都城下,一举灭蜀,其奇袭策略与魏延如出一辙。>  史料还记载了魏延与荆州集团成员、襄阳人杨仪的严重不和、互相倾轧,诸葛亮的态度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诸葛亮无能。自己统领导的北伐军中,最重要的谋臣和最重要的武将势如水火,却无力调和,岂非无能?二是诸葛亮利用杨仪抗衡和牵制魏延。而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大一些。诸葛亮死后,魏延大言「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事邪」?坚持继续北伐,不同意撤军,而且他还「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但他没想到诸葛亮临死前还算计了他一把:「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最终魏延被夷三族,脑袋砍下来之后,「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可怜!可悲!可叹!>  在刘备死后交上好运、「咸鱼翻身」的,大都是荆州集团成员,尤其是蒋琬和马谡这两位荆州集团的后起之秀。蒋琬前文已述,因为失职而引得「先主大怒,将加罪戮」,此时「一生行事唯谨慎」的诸葛亮挺身而出、舍身相护。刘备死后,蒋琬飞黄腾达,数年之内就被诸葛亮内定为接班人,并「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继诸葛亮死后,蒋琬如愿成为第二位蜀相。>  马谡其实早就被刘备看死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早年与襄阳籍马良兄弟交好,尤其对马谡情若父子(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因而违背刘备的遗愿重用马谡:「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其后果是「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之后上演了一幕挥泪斩马谡的千古悲剧——我们除了怀疑诸葛亮的识人慧眼之外,对他的政治胸襟、「山头主义」是否也可以质疑呢?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龙且对于项羽来说有多重要 为何得知死讯后却十分的担忧害怕呢

龙且对于项羽来说有多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得知龙且死后,十分担忧、害怕。他害怕到什么程度呢?项羽还特地拉下脸让人去游说

历史人物 龙且对于项羽来说有多重要 为何得知死讯后却十分的担忧害怕呢

龙且对于项羽来说有多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得知龙且死后,十分担忧、害怕。他害怕到什么程度呢?项羽还特地拉下脸让人去游说

历史人物 赵绰有多固执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也开始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比如说改革管制,建立科举制度等等。因为他的努力,当时国家的状况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还让人修订了刑法,将惩罚制度放松了许多。>>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件好事

春秋战国 为人极有心计,且十分歹毒

  骊姬是春秋时期骊戎部落首领的女儿,长得很漂亮,但为人极有心计,且十分歹毒。>>  公元前672年,骊姬被晋献公纳为妃子。但骊姬不久后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

萧何临死前为何给皇帝推荐这个人做相国?

古代的皇帝用人一般分两种:任人唯贤和任人为亲。但并不是说任人唯亲就一定不好,如果皇帝的这个亲人十分有才呢?皇帝就是赚了,就会对自己的统治很有帮助。很多时候,古代的皇帝选举人才是通过科举考试,但是这种方

蒋介石曾亲自喊口号命令三军向哪位开国上将看齐

 核心提示:能让蒋介石看重的能人不多,因为蒋介石任人唯亲多,任人唯贤少,但是此人却一直让蒋介石刮目相待,甚至带头向此人喊口号,号令三军向他看齐。原题:蒋介石亲自喊口号:“向此人看齐”!后成解

地大物博人口多,民族众多且富裕

从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来看,哀牢国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开始存在,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壮大,后来到东汉初期(公元51年),贤栗第一次带领小规模队伍归附东汉,十八年

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 甲午战争日本以少胜多

甲午战争:在慈禧的支持下,甲午战争陆海战事的实际谋划、决策多出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一身。即便他殚精竭虑,仅靠一个人的见识,难免思维有局限,认识有错误,决策有缺陷。双方开战后,战术上清军谨遵李鸿章

曹操如此惜才爱才,为何要赐死首席谋臣荀彧

三国枭雄曹操,虽然被《三国演义》说成篡汉的奸臣,却丝毫不影响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客观来说,曹操综合能力很强,能文能武,且满腹韬略。最重要的是,曹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一生非常爱才惜才,账下也聚集了很多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 固执少年每日以白粥咸菜裹腹

写唐朝的时候我是以李白、杜甫和刘禹锡等人的生平来解读历史,但是这些人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并不能算历史大事件的参与者,而北宋我没有用欧阳修来解读历史,是因为北宋的历史上出现了两位名臣,他们既是大文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