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 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Posted 太子

篇首语:永不毁灭的无价之宝,是一个的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北朝历史 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北朝历史 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万事大吉了。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相关参考

寧可被殺頭也不污蔑他人

[摘要]大難當頭之際,高允並沒有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而是寧可被殺頭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現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擔當。高允像(圖片來自網路)北魏太武帝當政時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領眾位史官編修國史,太子的老師、中

寧可被殺頭也不污蔑他人

[摘要]大難當頭之際,高允並沒有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而是寧可被殺頭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現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擔當。高允像(圖片來自網路)北魏太武帝當政時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領眾位史官編修國史,太子的老師、中

宁可背负赌债也要救赎他人,这部电影值得深度思考

文|戈弓长不久前上映的《动物世界》中,主人公郑开司自幼失父,母亲重病,生活贫苦不堪,家产又被朋友骗走。陷入绝境的他登上“命运号”轮船,在神秘大人物的操控下开始一场生存游戏。船上的人来自全世界,有老手有

历史人物 不向权臣低头,宁可不要江山也不弃糟糠之妻

刘询:不向权臣低头,宁可不要江山也不弃糟糠之妻!历史新知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出生就被监押在狱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从民间走出在位长达25年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

历史人物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为啥宁可跳海,也不与元兵做最后一搏

崖山海战,永远是中国人抹不去的痛。面对元兵的追杀,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10万军民紧随其后纷纷跳海。那么,南宋10万军民为啥宁可跳海自尽,也不与元兵拼死一搏呢?>>(崖山)>崖山的位置在

历史人物 楚霸王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愿过江东

  自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

五斗米教张鲁,宁可投降曹操也不愿和刘备结盟?

五斗米教张鲁,宁可投降曹操也不愿和刘备结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太平道徒以黄巾束额为帜,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而在黄巾起义之前许多年,另外一支由道家衍变而出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过江逃生

两千多年前的乌江边,有两伙人在此发生激战,一方是项羽带着仅有的十几名士兵,另一方则是刘邦手下的上万汉军,实力对比相当明显。面对着数百倍于己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毫不畏惧,甚至露出一抹别人读不懂的微笑。项

项羽宁可自杀,为什么也不回江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项羽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垓下之战,是项羽率领后路半断、粮草不济的十万楚军,与韩信、刘邦统帅的六十万汉军决战。他率八百精骑突围,令其余军队分路突围,其实是将他们全部当做扰乱

财力惊人的富宋,宁可到处送岁贡,也不养兵备战

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是最小的一个统一政权,北有手握「”燕云十六州”的契丹辽国和南宋时抗辽自立的女真金国,西有党项,后成「”西夏”,而在西南,又有大理独立。不过,虽然领土相较历代为少,可宋朝的国力之盛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