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仁静:爱国书呆子的觉醒
Posted 托洛茨基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仁静:爱国书呆子的觉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仁静:爱国书呆子的觉醒
1987年8月5日5时20分左右,北京一个普通的盛夏清晨,微风习习,树枝轻摇。一位个子不高、白发稀疏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柄长剑,从新街口外大街的一幢楼里走了出来。他要去马路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晨练。横穿马路时,一辆22路公共汽车飞快驶来,老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车撞倒了,送到医院后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老人的身份很快得到了确认,司机做梦也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刘仁静。>刘仁静生于1902,祖上是开杂货店的,父亲考中秀才后在家里开私塾谋生,母亲是位温顺的家庭主妇。刘仁静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就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科举志愿寄托给了儿子。刘仁静3岁开始识字,10岁那年就充当了“枪手”替别人考试。>小学毕业后,刘仁静考入了英国教会办的一所远近闻名的语言学校,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两年后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就读三年级,武昌中华大学在当时是比较开放的学校,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外,允许学生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该校涌现了一批后来十分有名的政治家,如:恽代英、林育南。刘仁静利用自由时间,阅读了一些当时比较进步的刊物,如《新青年》、《甲寅》、《学生杂志》、《科学》等。刘仁静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很快便成了《新青年》刊物最忠实的读者。>16岁那年,刘仁静考入北大物理系。本想当个中学物理老师,但因受新思潮影响,转入了哲学系,因为博览马列群书,深得陈独秀、李大钊器重。但是贫寒的家庭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为了能继续学业,当时北大的教授胡适、李大钊都给他写过拖欠学费的保单。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还保存着李大钊亲笔写的一张字条:“刘仁静同学学费先由我垫。李大钊。”>就在刘仁静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北大的一次学生集会中,学生领袖罗家纶正在发表后来被称为“五四宣言”的演讲,刘仁静怀揣着一把尖刀悄悄地挤进会场。只见他拔刀猛地刺向腹部,被身边同学急忙夺下,“当时父亲试图效仿谭嗣同以热血唤起民众觉醒。”儿子刘威立这样解释父亲的举动。>刘仁静旋即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他不知疲倦地到处奔走,发表演讲,涌进了“五四”运动的最显眼的舞台。当他们来到赵家楼胡同时,曹汝霖家大门紧闭,愤怒的学生砸碎曹家的玻璃,刘仁静则借助同学的肩背爬进曹宅。门打开后,学生冲进曹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在此后的历次行动中,刘仁静都冲在前面。>>1919年6月3日,刘仁静在街头演讲时,被警方逮捕。17岁的他面对铁窗生活毫不畏惧,李大钊夸他:“小小年纪肯奋斗。”对于这段历史,儿子刘威立曾评价说:由于一时找不到其他斗争方式,而依旧选择坐牢抗议来表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诚。> “北大一杰”舌战理论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刘仁静出席了“一大”会议。之所以推送刘仁静参加,是因为当时他已经在革命阵营中小有名气。据有关资料介绍:“一大”前,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就被称为“北大三杰”,是党最早的杰出人物。>在“一大”会场,只有19岁的刘仁静初生牛犊不怕虎,与李汉俊发生了争辩。李汉俊比刘仁静大12岁,是当时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会场上二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而且整段整段地引用马克思主义原著,让与会人员瞠目结舌。或许这样的情节仍显乏味,但刘仁静随后的举动却让人忍俊不禁又颇多回味。>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后,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中央机构领导人,刘仁静投了李汉俊一票,李汉俊也仅仅取得这一票。当唱票的董必武惊诧地问:“谁投了李汉俊一票?”刘仁静爽快地答:“是我!”事后有人评价刘仁静:“个性执拗,对信服的理论知识或文化艺术,始终不渝;秉性耿直,从来不耍手腕,而这种性格也惹来不少是非”。>1922年11月,刘仁静随陈独秀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会议。会议安排了大会发言,规定发言必须用俄、德、英、法4种语言。由于陈独秀不能运用这几个文种发言,由刘仁静代为发言。一位刚刚20岁的中国青年,面对从马克思到列宁一脉相承的各国共产精英侃侃讲演,刘仁静风光到了极至。会上,托洛茨基单独接见了他。这使他受宠若惊,也为他日后对托氏理论产生信仰埋下了伏笔。>刘仁静广泛接触各界青年,先后在《中国青年》、《向导》上发表近百篇激励青年积极向上的文章,一时间名声大振。可是没过几天,他便与团中央不少同志产生意见分歧,刘仁静以参加北京大学毕业考试为由,负气离开团中央。返回北京后,他四处活动,想在北京寻找自己革命的位置,结果耽误了毕业考试,又没能赶上补考,他一生都没有拿到北大毕业证书。>> 书生意气:爱吾师,更爱“真理”>1926年9月,刘仁静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国际党校列宁学院学习。这时列宁已经去世,苏联党内爆发了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尖锐斗争,1927年11月4日,苏共中央开除了托洛茨基的党籍,又将其驱逐出境。刘仁静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震惊和遗憾,对托洛茨基的遭遇表示同情。>刘仁静在列宁学院学习结束没有直接回国,也没有向党中央作出任何请求,自作主张寻访托洛茨基。他绕道欧洲,在土耳其的一个小岛上会到了托洛茨基。>刘仁静在那个小岛上度过了大约一个月。在那些日子里,每天上午是他们会谈时间,下午大多两人一起到岛上散步或划船。从此,他成了托洛茨基忠实的门徒。>1929年8月16日,刘仁静回到了上海。党中央随即在《红旗日报》上刊出《给刘仁静的一封公开信》,限他三天内在报纸上公开交代访问托洛茨基一事。刘仁静不回应,于是被开除党籍。而习惯了坚持自我的刘仁静锋芒不收、傲气不改,依旧我行我素。他积极组织“托派”活动,自称“托洛茨基代表”、“正统托派”、“托洛茨基的钦差大臣”,也引起了“托派”组织成员的反感。他还与陈独秀抗衡,曾在争论中对陈独秀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1935年被中国“托派”开除。> “回头浪子”的认错与期待>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思想斗争,刘仁静最后决定赴京向党认错。>刘仁静到北京后,想找一些熟人联系都碰了壁。他用了刘亦宇的名字,被安排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师。文革期间,他在团河农场被关押了5年多,直到1979年初,才通知人民出版社把他接了出来,这时他已77岁。>>198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七一”前夕,新华社采访了唯一健在的“一大”代表刘仁静,特发专稿《访问刘仁静》。文章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才如梦初醒,抛弃反动立场,站到人民方面来。从1951年到现在,他一直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十几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和著作。”1985年刘仁静被聘为国务院参事。>专访见报之后,许多党史和史学研究者慕名而来,访问的人络绎不绝。>1987年刘仁静被撞身亡后,《人民日报》发表消息:“国务院参事刘亦宇(原名刘仁静)同志8月5日不幸逝世。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停止思想的那一刻,走进了“同志”的会堂。相关参考
刘仁静是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中最年青的一位代表,参会时年方19岁,同时也是“一大”代表中活得最久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但多劫难。他曾是北大学生,热血青年,向往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与许多
1930年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1930年,在印度支那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人民发动了反对殖民当局残暴统治,要求释放被捕革命人士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运动以南部富莲园3000工人的罢工(19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举行。来自7个地方53名党员中的1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是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
党史上的今天:11月5日,党的历史上发生了10件影响深远的大事。11月5日党史回眸1、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由陈独秀、刘仁静、王俊等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
历史人物 刘仁恭父子_刘仁恭简介_刘仁恭有建国吗_刘仁恭的刀
中文名:刘仁恭国籍:中国出生地:深州(今河北深州)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914年职业: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卢龙节度使 刘仁恭(?―914年),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
历史人物 刘仁轨简介 刘仁轨是谁 刘仁轨字什么 刘仁轨怎么死的
中文名:刘仁轨 籍贯: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别名刘响村)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601年 去世年月:公元685年 主要成就: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代表作品
刘仁轨刘仁轨是唐朝名将、名臣,曾任文昌左相、同中书门下三品、青州刺史等职,封爵乐城郡公,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又好学恭敬之人。他出身汉室后裔,因先祖迁居尉氏而使得后人号称尉氏刘氏。刘仁轨与刘仁相>史料记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
刘仁轨出生汴州尉氏,是汉章帝的后裔,也是唐朝著名将领、政治家,他曾因救援新罗、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闻名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刘仁轨,以及说说他的子女后代都有谁?刘仁轨简介刘仁轨(60
白江口之战刘仁轨因为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日本,又救援新罗、治理百济,故而名声大振,位极人臣,深得帝王眷顾。公元685年,刘仁轨寿终正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尉等,谥号为“文献”,真正做到了生死皆荣。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