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同东吴重签和约
Posted 国君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同东吴重签和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同东吴重签和约
刘备兵败吴国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也谨遵先帝遗愿辅佐刘禅。按理说,关羽、刘备之死都和东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对吴国应该怀有深仇大恨才对,然而不久之后,诸葛亮为何又同吴国签订和约?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皇帝,同时将年号改为建兴元年(公元223)。在完成了登基、册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项以后,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吴国,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孙权也遣使回访,以表明两国的亲善友好。所有人都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只是一个牌位,蜀汉国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诸葛亮。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刘禅也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也是在《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当中同时记载了这件事情。本来,刘备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诸葛亮为什么要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
封建社会,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不管他的这个儿子是个英才还是一个窝囊废,都必须如此,这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但有一个问题,老子的那个位子儿子可以继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儿子不一定一成不变全部“继承”过来。尽管嘴上说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变,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事情是少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所以说,当一国换了国君,新的国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确认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国君的政策动向。
按理说,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该是国君行为,但蜀国情况特殊,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刘禅的名义,还要有诸葛亮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传才都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也是诸葛亮这个新执政需要重新确认的事情,也是让吴国人明白,蜀国人的这一决策没有变。当然,这儿说的是确认,是因为刘备在世时就已经建立了这种关系,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有设想,要想夺取中原恢复汉室,要在刘备取得西川后,兵分两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关羽丢了荆州以后,宛洛这一路显然是走不通了,诸葛亮就是对这一战略思路的调整。本来,刘备是想继续走这一路的,所以他才会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执意要东征伐吴。诸葛亮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是反对派却是毫无疑问。
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有句话说:“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刘备一死,诸葛亮彻底放弃了宛洛一路,专心致志地北出秦川。但是,率军北伐首先要解除后顾之忧,这个“忧”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东吴。纵观诸葛亮执政时期,东部始终都没有战事发生。当诸葛亮放弃了东线以后,荆州地区虽然还是有战事发生,有时候打得还很热闹,但那只是在魏、吴两国之间进行,并不干蜀国什么事。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没有和东吴发生大的战事,这就说明,这项政策已经成为蜀汉国的上下共识。
刘备的这个蜀汉国的地盘,是从同宗兄弟刘璋手中夺来的,而帮助他夺取西川的骨干成员大多是荆州人士,这样一来,刘备的蜀汉国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却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团。现在一般把他们分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可以靠着自己的威望摆平各方面的关系。刘备是皇室之后,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厉害的一块金字招牌,很多人吃这一套。另外,刘备当过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荆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给的还是自封的,都说明了这个人的经历不凡。
原来的主子刘璋都投降了,其他人还能怎么样?但刘备一死情况就不同了,刘禅少嫩不更事,诸葛亮出道晚,当地人不一定服气他。所以在刘备死后不久,益州的大姓雍]就造反了,(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蜀国主动和吴国再续签约,因为蜀国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蜀国“新遭大丧”,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在大败之后的开国皇帝死了,这在蜀国来说是大难,而在魏、吴两国来说也可能是可资利用的时机。还在夷陵之战时,刘备就派出了黄权的部队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国趁机来袭,后来这支部队也是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这说明,吴、蜀两国交战,魏国并没有闲着。刘备逃往白帝城时,东吴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可以一举擒获刘备。陆逊以为,不宜继续作战,以防曹丕以帮助讨伐刘备为名,实则对东吴另有所图。也就是说,只要魏、吴两家相互结合,任何一家都可能进攻蜀国。同样的道理,只要两家相互猜忌,蜀国东部就会相对安全。这也是诸葛亮非联合东吴的原因所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东吴有一种战略上的默契,就是两家必须联合,一旦争斗,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国。而东吴孙权那边,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他们生命攸关的荆州地区,而不愿意走这条艰难的蜀道,从而形成了两家长期的和好状态。这是当时的政治家必须看明白的问题,诸葛亮和孙权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为了自身需要,这和约必须得签订。控制住个人的理智和感情,把国家的安危和未来放在第一位,这也许就是后人那么崇拜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历史人物 刘备死后,为什么诸葛亮一直不攻打东吴?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国时期刘备是死在孙权手上的。他以为关羽复仇的名义进攻吴国,张飞的死名义上也能与吴国挂上关系,却被吴国所败,自己撤退白帝城,最终病逝。那么,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与东吴为敌,反而想方设法与他们修好关系?而且相比之下,北伐比东征难多了,诸葛亮为何不肯攻打吴国呢?
自夷陵之战后,刘备重病不治,最终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从这一刻起,诸葛亮没有一刻忘记刘备光复汉室的遗愿。然而当时的蜀地并不太平,先有雍闿之乱,越嶲夷王高定紧随其后,同时叛乱,使得蜀汉内部忧患极深。毕竟攘外必先安内,于是诸葛亮先平定了蜀地内乱,随后南下平定南方蛮族叛乱,使蜀汉内部逐渐趋于稳定。终于在公元228年春时,诸葛亮出兵北伐,攻打曹魏。
而当时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没有主动进攻蜀汉,因此诸葛亮北伐完全是他主动挑起的战事。要知道相比于曹魏,在蜀汉身旁的东吴似乎更容易进攻一些。毕竟东吴与蜀汉之间先有杀害关羽,夺取荆州之仇,后有刘备东征失败,最终身死白帝城的国仇,因此诸葛亮东征,更容易激起蜀汉民众同仇敌忾之心。再加上北方曹魏实力极强,兵多将广,想要一战而毕全功十分困难,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对比北伐曹魏,东征孙吴似乎更容易一些。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还是一直选择北伐,而不选择东征呢?
诸葛亮当时之所以选择北伐,而不是选择东征,主要还是因为一点,那就是出师有名。要知道刘备虽然从刘璋手中夺下了益州,与曹操对峙夺下了汉中,进而自立汉中王。后来曹丕废除汉献帝后登基称帝,建立魏国,刘备也紧随其后建立蜀汉,登基称帝,但刘备的这个帝王并不是正统的。
要知道即便是刘备要自立汉中王,依旧需要走一个手下大臣上表汉献帝这样名义上的流程,说明在当时刘备并不占据着大义与正统。后来刘备登基,号称续上汉祚,但同样也需要一个报仇复国的名头,而这个名头,就是北伐曹魏。
毕竟是曹丕取代了汉献帝登基称帝,而不是东吴的孙权取代了汉献帝,因此蜀汉当时的敌人就只能是曹魏,因此蜀汉北伐是出师有名的,但出兵东征则没有一点道理。毕竟当时诸葛亮如果放着报仇复国不干,反而要侵略他人国土,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而北伐曹魏,不仅在政治上不会出错,而且还能继续与东吴联盟,因此蜀汉当时只能北伐。
笔者认为,诸葛亮当时如此做,也是为了以攻代守,为蜀汉争取一丝希望。虽说诸葛亮最终未能北伐成功,但也成功拖住了曹魏的发展,也算是另一种胜利了吧。
相关参考
原本,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蜀国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派人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皇帝,同时将年号改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国时期刘备是死在孙权手上的。他以为关羽复仇的名义进攻吴国,张飞的死名义上也能与吴国挂上关系,却被吴国所败,自己撤退白帝城,最终病逝。那么,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与东吴为
在三国时期其实刘备很大程度上其实和东吴是一直在干架的,所以双发交手的几率也是非常的频繁的,所以也会经常有故事发生,最近小编也有看到网友再讨论一件事情,那就是刘备在一次出征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好像是坚决的
《虎啸龙吟》讲述的是蜀魏两国军师之间的对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抱着克服中原的雄心抱负,毅然决定亲自北伐抗魏,曹睿被迫启用司马懿出山,才有了电视剧中强强对决,才智相拼的好戏。那么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在蜀弱魏
诸葛亮在历史上留有盛名,他的智能才干是受到历史的肯定的,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肯定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蜀国也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
熟悉正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并非经天纬地之才,《三国演义》中的好多仗都是罗贯中帮他“打赢”的。比如草船借箭是抄袭孙权的,空城计是抄袭曹操的,就连火烧新野都是抄袭刘备在博望放的一把火。罗贯中可谓一代着名化妆
刘备死后叛乱四起为何诸葛亮无作为?只因此人在!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备死后频繁叛乱,为何诸葛亮等两年后才平叛?全因此人尚未去世>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政权,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着实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
熟悉正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并非经天纬地之才,《三国演义》中的好多仗都是罗贯中帮他“打赢”的。比如草船借箭是抄袭孙权的,空城计是抄袭曹操的,就连火烧新野都是抄袭刘备在博望放的一把火。罗贯中可谓一代着名化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伐吴,在演义中被称为是为兄弟复仇,不惜倾国之力,最后搭上了性命也要做的一种壮举。其实,这是刘备谋划近两年的策略,只是结局很惨。为什么这样说,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