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
Posted 曹操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曹操不复姓》
曹操姓什么,这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对曹操的老爸曹嵩,追溯曹操姓氏的关键因素,史书上就简单地说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估计是被曹操和曹丕等人删改过了,他们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本来姓氏。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曹操本姓夏侯,因为他老爸曹嵩本来是夏侯睿的儿子,不过夏侯睿是一个很老实的读书人,后来当上了南阳县令,但书生气依旧很重。他不小心卷入了党争之中,受到牵连,把官丢掉了。
他为官清廉,当官的时候就没什么积蓄,而没官做了自然马上变得一贫如洗。妻子颜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夏侯巍,此次便是曹嵩。不过,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没办法,便把曹嵩送给了在朝中当宦官的好朋友曹腾。于是,曹嵩便改姓为曹。
按道理,曹操发达之后,他要恢复自己的姓氏易如反掌,何况按照礼俗,养子三代之后便可以恢复原来的姓氏,曹操也完全可以让儿子曹丕等人恢复原来的姓氏。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复姓,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
在这儿张燧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能。他是同意曹操本姓夏侯这种说法的,至于曹操不愿意恢复原来姓氏的原因,张燧从一本书的记载里找到了答案。其中说,当时有人用谶纬之学进谏曹操,对他说曹氏代表刘氏是天命所归。
为什么呢?在汉代之前,官员的职位不称曹,而汉代以后,则中央政府有六曹,长官为尚书;地方政府有也有曹,譬如户曹、赋曹等。于是,人们习惯把官吏通称属曹,也成为侍曹,这不明摆着是属于曹、侍奉曹的意思吗?所以,曹氏取代刘氏是天命。曹操想想也对,于是,为了不影响这天命的归属,自然依旧姓曹。
我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姓氏是一个人的根本所在,怎能这样草率的就决定改不改呢。我想曹操之所以不改回本姓,其中另有隐情。不管怎样,历史已经过去,曹操这个名字已根深蒂固在我们心中,这就是天意吧。
相关参考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你看即使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也没有说清楚曹操到底姓什么。曹操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尉,当然是花高价钱买的,不过曹操的童年很不幸。为何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尉,当然是花高价钱买的,不过曹操的童年很不幸。为何这样说呢?其一,曹操的姓氏有争议。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太监当然生不出儿子,因此曹腾后
读过裴注《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则可能会说曹操本应姓夏侯,是夏侯敦的堂兄,由于曹操的父亲曹操被宦官曹腾收养才改姓曹。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和《世语》中的一
读过裴注《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则可能会说曹操本应姓夏侯,是夏侯敦的堂兄,由于曹操的父亲曹操被宦官曹腾收养才改姓曹。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和《世语》中的一
纪僧真是南朝人士,他曾深受萧道成信任,等萧道成称帝后纪僧真也得到重用。纪僧真一生历经齐高帝、齐武帝和齐明帝三朝,并且皆得重用,立建威将军。纪僧真并没有显赫的出身,但他却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据古文记载
日本人自称他们的国王为“天皇”,中国接受这个称呼是大约从清朝晚期开始。也就是晚清那几个没出息的皇帝和太后,对日本战战兢兢,将日本人狂妄傲慢、夜郎自大的“天皇&r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亲的名字叫“朗·莫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亲的名字叫“朗·莫
日本人自称他们的国王为“天皇”,中国接受这个称呼是大约从清朝晚期开始。也就是晚清那几个没出息的皇帝和太后,对日本战战兢兢,将日本人狂妄傲慢、夜郎自大的“天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