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
Posted 原则
篇首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一条战线的,当然国共也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细则,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大原则的确立,这四大原则的确立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有着非常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结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经验,主要是坚持了四个原则: 四大原则 求同存异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以弱小的综合国力战胜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就必须实行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建立起以国共两大军事、政治势力为主的统一战线。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阶级基础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党,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反革命屠杀政策的指导下,无数共产党人遭到杀害。两党处于不共戴天的仇视状态,但在困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博大胸怀、捐弃前嫌,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提出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蒋介石政府抗日,求抗日之大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上作了让步。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国共两党只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管过去积怨多深,是能够在大目标下统一起来的。 既统一又独立 为了抗日,中国共产党必须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血的教训、共产党人的革命纲领,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国民党是执政的党,它对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是限制以达到消灭。如果事事都要同国民党统一,征得它的同意,那只能是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向国民党全面投降。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制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的路线、方针,而且适时地提出了许多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政策、策略,使统一战线能够得以维持,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得以保持,“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又联合又斗争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必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记联合抗日的大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 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起,就一再明确指出,在中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靠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靠全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援助,特别是苏联的援助。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 原则确立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战,正是因为首先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下,坚持抗战八年整,中国没有亡国,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当然在这之中,也获得了国际方面的援助。中日战争爆发不久,共产国际就发表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号召用一切方法援助中国人民抗战。苏联政府给予中国大批军火贷款,支援中国飞机1000多架,航空人员2000 多人。日本共产党一再向日本人民号召,“不送一兵一卒到中国去!”日共领导人冈野进亲自来中国,同中国共产党一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反战宣传。像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隶华大夫以及美国史沫特莱作家等人,自愿来中国参加抗战。即使英、美、法等国,因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也希望国共合作抗日。当中国抗战到反攻阶段,由于苏联以百万大军出兵东北,从而加速了日本失败的进程,使中国获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原则的伟大胜利。相关参考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重要理论,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国内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共两党毕竟是存在诸多矛盾和分歧的。于是,他们就三民主义先后展开了两个阶段的论战,分别是在1939-1940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国民党在合作中掌握着革命斗争的领导权,共产党却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进行大大小小的妥协,其中有三次大妥协影响着大革命的兴衰成败,而且为共产党留下
日军在华北所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华北的局势处于危机关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重大。首先,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
公元10世纪,唐王朝崩溃之后,到元朝统一全中国这近400年的时间里,究竟谁能代表正统王朝,一直是一个争议。争议最大的无非就是两宋、辽、金。但在笔者看来,这三个王朝都是正宗,而不能说是正统。今天的北京、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
公元10世纪,唐王朝崩溃之后,到元朝统一全中国这近400年的时间里,究竟谁能代表正统王朝,一直是一个争议。争议最大的无非就是两宋、辽、金。但在笔者看来,这三个王朝都是正宗,而不能说是正统。今天的北京、
党史上的今天:9月29日,党的历史上发生了11件影响深远的大事。9月29日党史回眸1、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发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改题为《国共合作
外国著名军事著作 谢林《军备及其影响》主要内容是什么,谢林《军备及其影响》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谢林《军备及其影响》导读
[美国]谢林:《军备及其影响》《军备及其影响》是美国有限战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托马斯·谢林有关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理论的代表作。全书共分7章,第1章“暴力外交”,第2章“承诺的艺术”,第3章“风险的利用”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人物,所以历史研究者难免要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关于两人的研究通常集中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却鲜少提及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就是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