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朱温为什么非要消灭河朔三镇呢
Posted 幽州
篇首语:峥嵘过去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朱温为什么非要消灭河朔三镇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朱温为什么非要消灭河朔三镇呢
朱温为什么非要消灭河朔三镇呢?我看他杀光魏博牙兵之后,一直在进攻卢龙和成德,尽情杀人。这样不是反而把河朔三镇推入敌人的怀抱吗?
朱温时期,我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非要灭河朔三镇势利,而且这一情况也不可能实现。朱温时期对河朔三镇的态度不一。幽州方面是敌对的,从多次的进攻幽州以及幽州势利的南下还有晋燕合作抗击梁的战役都可以看出来(详见内黄战、老鸦堤战、第二次潞州战)。
成德方面是以拉拢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大棒胡萝卜“政策(王瑢虽然是李克用的女婿,但实际“蛇鼠两端“)。据我的认知暂时找不出宣武【一直进攻】的足够证据。
至于魏博也多是相似的拉拢政策,罗氏魏博甚至一定程度上属于“拜倒“在宣武军势利之下。【因夷灭凡八千族,闉市为空。】这次也没有杀尽魏博牙兵的势力,详见后来李嗣源的大屠杀,那次之后的魏博才正真被杀“傻“了。这次的屠杀起到的是一时的震慑作用和削弱魏博,使田承嗣以来魏博牙兵第一次受到严重的打击。
箴瑛:1、杨师厚后来重组牙兵,不能说这次朱温没杀光牙兵,只能说是没有彻底摧毁魏博的军事力量。 2、屠杀牙兵使大量魏博将士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得以复出兵山东。 3、屠杀牙兵后,朱温又马不停蹄进攻沧州,正是围攻沧州迫使刘仁恭与李克用合作攻打潞州,丁会叛变,朱温全局动摇。2013-5-23
箴瑛:4、尽管如此,朱温不久后又进攻卢龙。成德倒是暂时没动。 5、李克用在潞州方向的反击迫使朱温集中力量打潞州。对河朔三镇暂时放松了攻打。2013-5-23
他为什么不去进攻淮南呢?
涟水战大破刘知俊,刘仅以身免。清口战【从周涉淮围寿州,而庞师古、聂金以众七万壁清口......汴军大嚣,即斩师古,士死十八。全忠闻之,与从周皆遁走,追及寿阳,大破之。叩淠水,方涉,为瑾所乘,溺死万余。瑾徙屯安丰,汴将牛全节苦斗,后军乃得度。会大雪,士多冻死。】救杜洪一战【全忠使韩勍率步兵万人屯滠口,荆南节度使成汭亦悉众救洪。神福逆战,败之,汭溺死,勍引众走。】这种种的失利,使得朱温改变策略,暂时性的搁置淮南。但是这一搁置,竟使得朱温终身难以再踏足淮南,鄙人只得长叹一声——时不利兮啊!
最后希望楼主多多翻书以兹认识,不要太偏面啦,凡事得有一个“理“字。同时感谢楼主多多捧场,多多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以期各得脾益。
相关参考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尹源>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晚唐时期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尹源>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晚唐时期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朝。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读通鉴论》中曾这样评价中唐至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其称“藩镇之强,始于河北”而这个河北所指的便是当时唐朝的河朔地区,也就是“河朔三镇”
唐朝后期为什么不能解决河北几个藩镇?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几个藩镇指的是什么?其具体应该是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这三镇本身就是安史之乱的余孽,与中央有天然的矛盾,对朝廷也不信任,我们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廷与河朔藩镇间的矛盾也不断在产生着,甚至发生过「”四镇之乱”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正如人们早已注意到的,唐廷与河朔的冲突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了。传统的解释常将这一现
李晟李晟生于行伍之家,18岁就投身军队,跟随王忠嗣征战边疆,在征讨吐蕃时一战成名,被王忠嗣誉为“万人敌”!此后他讨伐河朔三镇,平定朱泚之乱,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公元793年,李晟逝世,追赠太师,谥号为
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元气大伤,河北这个地方形成了特殊的三个地方藩镇势力,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河北三镇。事实上,皇帝为了安抚战乱中投降的将领李怀仙等人,就把他们派到河北来当节度使,只是他恐怕没想到,这股势力
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元气大伤,河北这个地方形成了特殊的三个地方藩镇势力,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河北三镇。事实上,皇帝为了安抚战乱中投降的将领李怀仙等人,就把他们派到河北来当节度使,只是他恐怕没想到,这股势力
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并授他们以节度使的重权,如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这就是有名的“河朔三镇”,后来发展为最强横的割据势力。在平
唐朝历史 唐朝第一奸臣李林甫生平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为何怕李林甫
中国古代每朝每代都有忠臣良相,也都有奸佞小人。这一干奸臣贼子,到头来无一不遭到万人唾骂,青史遗臭。他们为害的程度不同,丑恶的面目有别,手段高低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奸相,虽然“名气”没有赵高、秦桧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