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生女害母 古代端午禁忌多: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Posted 端午节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文化的宝石放出的光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五月五生女害母 古代端午禁忌多: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月五生女害母 古代端午禁忌多: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端午节,除了我们熟悉的锦江龙舟赛与粽子,从唐玄宗、杜甫、苏轼、陆游、杨慎这些历代诗人的大作中,可以找到昔日的端午味道;而脍炙人口的清代竹枝词中, 直白的语言又告诉我们清代成都的端午风俗;在“湖广填四川”中来到四川的客家人,端午传统礼俗源自中原古风。阅读这些经典,走进东山客家,给我们一个古风 弥漫的端午。

历代诗人笔下的成都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或“重五”。端,正也,始也,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端午之俗,历史悠久。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关于端午的禁忌,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专有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 荐席”。《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而端午节的习俗众多,与节令气候密切相关。煎兰汤沐浴、采制草药、采菖蒲、艾叶、剪艾 虎钗于头、悬于臂镇祟辟邪、制作雄黄酒、祛毒杀虫、贴天师符、钟馗像、佩香囊、系五色丝、避兵缯、长命缕、吃粽子、赛龙舟……

魏晋时期,端午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在山西一带传为纪念介子推,吴越一带传为纪念伍子胥,会稽一带传为纪念黄娥,楚地则为纪念屈原。因为 屈原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各地人民普遍认可,逐渐取代其他历史人物。之前已有的民俗活动被重新解释,比如粽子是为赶走水中蛟龙,龙舟竞渡是为打捞屈原遗 体,人们不深究这些说法的可信与否,只是借助这样的活动寄托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产生广泛深入影响。端午之俗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节俗获得了 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获得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

其实端午节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也受到皇帝、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历朝历代吟咏端午的诗作很多:曾巡幸成都的唐明皇李隆基在端午节当天在皇 宫大宴群臣,作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宫廷端午习俗与百姓无异。“进对一言重,遒文六 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则多了对大臣、国家前途的殷切期望。这在另一首《端午》诗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 后昆芳。”提到当时系五色续命丝、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皇帝端午会宴请群臣,庆祝佳节,可见对此节重视。

诗圣杜甫也留下了反映唐代宫廷端午习俗的诗作。杜甫任左拾遗时作的《端午日赐衣》:“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 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表达沐浴皇恩的激动心情。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亦提 及端午赐衣习俗,反映的都是唐代宫廷对端午的重视。

杜甫似乎没有留下直接写民间庆祝端午的诗作。他寓居成都草堂时,院内的菖蒲丰茂,“渚蒲随地有”(《漫成二首》之一),一家人过端午时,采菖蒲 非常方便无疑。他的“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长吟》), 或为其在蜀中所见之端午赛龙舟场面。而曾置身于巴山蜀水二十年的刘禹锡有《竞渡曲》追溯竞渡与屈原的渊源,细致描摹竞渡的热闹场面“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 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地方官主持奖赏,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 水东注。”诗人凭吊屈原,平添愁绪。花蕊夫人《宫词》:“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美人捧入南薰殿,玉腕斜封彩缕长。”关于端午的描写多了几分香 艳。

宋代宋祁有诗句“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在端午追怀屈原,无限惆怅。眉州大文豪苏轼有多首描写端午的诗词,细致地描 写了端午虎符缠臂、门前艾蒲、吃粽子、朋友对饮,龙舟争渡、缅怀屈原的丰富民俗内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虎符 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 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六幺令·天中节》)“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 楚山裂。”“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塔》),可以说是屈子的异代知音。

相比之下,南宋陆游和明代杨升庵的端午节诗歌侧重写自己如何过端午和在节日里的愉悦心情,更具个性,富于生活气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乙卯重五》)在这个端午节,陆游身处山村,石榴花开得正盛,大家准 备包粽子,高高的帽子上也挂上一束艾草,诗人虽然身体羸弱,也在眉间点上朱丹,到了太阳西斜端午的各项“工作”才完成,大家一起欢声笑语,推杯换盏。杨慎 在端午这天早起泛湖,“鸡鸣海色动,日出林霏开”,“红霞晃金碧,赤帝骑龙来。”难得一见的景致让诗人愉悦了身心,“榜歌声流喝,丝管清且谐。且须醉一 斗,以缓肠九口。”(《五日泛湖》)知己、歌声、丝竹、美酒,诗人要一醉方休。节日带给诗人的欢乐让人心动。

其实,每个人对端午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记忆。端午节在我家乡俗称“五月节”,这天我们要早起采艾蒿,要跟爸爸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要拧“火绳”,要吃粽子蘸白糖,爸爸要喝酒,饭后要拉好多首优美的二胡曲子……

在我的印象中,五月节是神奇的节日,这天总是阴天,我们都能早早儿起来,我们能找到最好最高的艾蒿,上坟回来裤脚都湿了,那种并不是特别漂亮的 石臼花让我莫名的激动。除了挂在大门和外屋的门边,我们把剩下的艾蒿拧成“火绳”晒上,等到暑天的夜里就能点燃赶走蚊子。粽子,是妈妈包的,五月节之前一 天包好烀熟。粽子的主料是大黄米或者黏高粱米,浸泡十天左右,洗净放上红枣。我帮忙清洗苇叶,马莲。妈妈把几片苇叶错落叠放到手掌宽卷成漏斗的形状,把泡 好的黏米和红枣放进“漏斗”,用力压紧,将上边的苇叶弯下来包裹严实,用马莲绑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妈妈的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我试了很多次都没成,松 散是大忌。

吟咏端午的诗作还有很多,以上仅举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这些诗歌生动描绘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因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些内容我们无法体验,但最基本的吃粽子、采艾草及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感怀在千载之后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相关参考

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

端午节的故事和来历

起源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虽然中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

毛南族五月五找药节 毛南族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毛南族也过端午节,有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然后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用雄黄研末成粉,冲酒喝一杯,又可以驱

毛南族的五月初五找药节 毛南族的端午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毛南族也过端午节,有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然后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用雄黄研末成粉,冲酒喝一杯,又可以驱

春秋战国 哪些国家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

哪些国家有端午节?其他国家怎么过端午节的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

100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

端午节的由来和典故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变成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传统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传统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