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Posted 德行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曾国藩被誉为「 ”天下第一完人”、「 ”半个圣人”。后人之所以这么评价他,不光是他在晚清政坛上有丰功伟绩,还在于他本人有高尚的品格修养。 他的修身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严格到细枝末节。在饮食吃饭方面,曾国藩自然也有修身的规矩。 他指出:在饭桌上要饮食有节,表里如一,实实在在,注重德行。但凡是破坏其中一点的人一定不可深交。 曾氏家训里有一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国藩一生修己,吃饭上也是如此,所以他在吃饭上也善于识人之道。据史料记载,他的两次饭局看人才,被后人传为佳话。 有一回,与部下吃饭的时候,饭粒中有没有去壳的谷粒,曾国藩观察到了。可是一位戚姓幕僚,竟然仔细的将没有去壳的米粒一一挑出,当时的曾国藩并没有说什么。 吃完饭后,曾国藩立即派遣账房拿出了20两的白银给了这位幕僚请求他返乡。正当这位幕僚疑惑之时,曾国藩严厉的说道: 「 ”你刚从农村到湘军的总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忘了珍惜粮食的道理,留在军营中,恐怕是会有后患”。 在众位幕僚的请求之下,曾国藩才勉强留下了他,曾国藩将他调去管理菜园,戚某于是在曾国藩的点醒之下放下了身段。 还有一次,曾国藩担任了湘军总管,负责招贤纳士,某一天,他的一个老乡前来军营想要投奔他。 这个老乡口口声声说自己为人品行端正,但生不逢时,家势中落,日日只能以粗粮为食,投奔他也只是为了有一口吃的,不至于饿死,也没想要多么高的军饷。 曾国藩便相信了,请这位老乡吃了一顿便饭,然而就是这顿便饭,让曾国藩改变了想法。 这位老乡在吃饭的时候,竟然将粥里面的粗粮精细的挑拣了出来。所谓的吃苦耐劳这么看来明显是虚言了。 于是,曾国藩拒绝了这位老乡的请求。因为行军打仗途中,条件比较艰苦,做的饭都是比较粗糙的,粥里面往往会掺杂不少杂粮。 而像他这样对食物挑剔的人,怎么能吃得了苦呢? 更重要的就是,他为人不诚恳,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继续留下的。 所以,曾国藩通过一顿饭就看清了这个老乡的为人,实在是准确至极。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藩的大智慧。一个真正有德行修养的人,必定是连吃饭也有极好的修养。 与之相反的,则是那些挑三拣四、养尊处优的人,饭局上况且如此,想必这个人平时的品行修养也不会怎么样。 古往今来,华夏都是文明大国,一直都非常的讲究修身的美德。 曾国藩是历史上极其注重德行涵养的一位名人,他在人格修炼上总结精辟,富有深意,后世人读之受益匪浅。 他既是一个善于识人的智者,也是一个自我修行极高的儒者。他不但能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更能从生活中读出一个人的胸怀。 曾国藩能准确的分辨出他人的目的和德行,就是因为他有至高的德行。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也是一种细节中随处可见的品性。 俗话说「 ”细节决定成败”。品行端正的人一定是自我修行严谨的人,一定是善于自省的人,也一定是虚心受教的人。 这样的人,到了哪里,都带着修养,处处都显出儒雅的风度,做人如此,吃饭也如此。 历史上有「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也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次放下筷子去迎贤才的故事。

相关参考

10月31日是世界什么日

世界勤俭日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勤俭是什么?传统文化推崇它,那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贤哲伟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

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手抄报资料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到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

瑶族人日常的饮食习惯是啥 瑶族饮食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

历史秘闻 一粒米,当思来之不易

世界勤俭日时间:每年的10月31日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WorldThriftDay)最早是在1924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上由意大利教授FilippoRavizza提出并最终于2006年由

飯局酒桌上,往往魚龍混雜,但有兩類人,值得深交

酒桌文化作爲中國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傳承至今也有千年之久。酒桌文化的興起,最初與周代嚴格的禮樂制度有着密切關係,就像《國家寶藏》山東博物館那期說的一樣,華夏文明之所以偉大,正是在於一粥一飯之中,一碗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梁启超1873—1929年[个人简介]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饭千金的意思是什么?成语一饭千金的典故

  成语典故_一饭千金的意思是什么?成语一饭千金的典故  读音:yífànqiānjīn  释义:比喻受恩后以厚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忘恩  相近词:知恩图报、涌泉相报、一饭之恩  相反词:

历史典故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初名将韩信,淮阴(今属江苏)人,少年时父母双亡,日子过的很艰难,常常没地方吃饭,只好到城下淮水边钓鱼,钓到了可以卖几个钱,钓不到鱼就饿肚子。  淮水边上有一群漂洗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饭千金的故事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著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著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

廉颇曾“一饭肉十斤”纪晓岚从不吃米 古代吃货

吃货们总是快乐的,他们用味蕾感知世界,有着独特的追求和向往,无心算及其余,生活却比别人多了一扇精彩的窗。常说娱乐乐翻天,“说戏谈史”栏目其实也欢乐,瞧!下面的这些古代吃货,你看了大概也会忍俊不禁。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