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遂公盨铭颂大禹 治水画州诚可信
Posted 大禹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初中历史 遂公盨铭颂大禹 治水画州诚可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历史 遂公盨铭颂大禹 治水画州诚可信
遂公盨铭颂大禹 治水画州诚可信
2002年春季,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从香港古玩市场买回一件青铜盨,盨盖已失,仅存器身,而且大半被土锈所掩。经文物修复专家去锈后,看到盨内底铸有近百字的长铭。前人说:“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这篇长铭十行,共九十八个字,从内容看,可以说是遂公撰写的一篇《大禹赋》。铭文大意是歌颂大禹治水治民的举措,阐述大禹为政以德,教诲民众以德行事的政治理念。现存记载大禹事迹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战国时期的。这件青铜器是西周中期后段孝王、夷王前后制作的,距今已有2900年了。遂公盨铭文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年代最早、最详实的关于大禹治理洪水、画分九州的文字记录。它将有关大禹事迹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使我们确信历史上真有大禹这个人。他应当是夏朝的建立者。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田地,吞噬人畜,给中原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为了治理洪水,解除民众疾苦,尧号召人们选贤举能。于是,人们推举鲧去治理洪水。
鲧接受任务后,带领民众采取筑堤堵水的办法对付洪水,洪水在这边被堤坝堵住,就往那边流,冲垮那边的堤坝;在那边堵住了,反转过来,又冲垮这边的堤坝。鲧治水九年,洪水在中原大地东流西荡,南奔北注,无处排泄,结果水灾越闹越大。尧派舜去检查鲧的工作。舜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劳民伤财,耽误了大事,就在羽山 (一说在今江苏省东海县西北;另一说在今山东省蓬萊市东南) 处死鲧。舜根据四方部落酋长的举荐,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后,邀请契、后稷、皋陶、伯益等各有专长酋长为助手,成立治水领导小组,从而调动了各氏族、部落的民众,组建起一支治水主力大军。大禹带领治水领导小组,从实地考察入手,跋山涉水,踏遍闹灾的地区,所到之处,使用规矩测量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并且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依据调查得来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最终制订出根治洪水的计划。这个计划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将“筑堤堵水”改为“疏川导滞”,就是根据地势高低,疏通水道,让积滞的洪水顺势而下,流向江河,再注入大海。这个计划还把治理洪水与发展农业相结合,有意识地保留一些泽薮和洼地积水,以供农牧和生活之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的时候,他跟凃山氏之女结婚才四天。他毅然告别新婚妻子,挑起治水的重任。作为治水工程的首领,大禹跟大家一样,挥斧劈山,执锹挖土,不畏寒暑,风餐露宿,一干就是十三年。他的双手结满老茧,两脚长满脚垫,经常蓬头垢面奋斗在工地上。因为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干活,他的脚指甲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掉光了。他手下的人看了个个感动得落泪。
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可一次都没有回家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他听见自己新生的儿子呱呱啼哭,自己的妻子因生产的痛苦在不停的呻吟。助手们都劝他回家看看,但是大禹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家。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在妻子怀抱里的儿子使劲挥动着小手向他打招呼,嘴里喊着:“爸爸、爸爸”,叫个不停。大禹满怀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看见了。但为了早日平息水患,他还是没有进家。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孩子跑过来,双手抓着大禹的手,使劲往家里拉。大禹爱抚地用手摸了摸儿子的头顶,让孩子告诉妈妈,治水正处在关键时刻,没空回家,说完就匆匆离去。
那时候,在现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一道髙山,正好挡住黄河南下旳去路。奔腾的河水找不到出路,很快溢出河床,四处乱流,造成一片汪洋。大禹认为这里是治水的关键,必须凿开一个缺口,为黄河找到一条出路。于是,大禹率领治水大军,劈山凿石,经过艰辛的劳动,大山被凿通了。奔腾咆哮的黄河水,穿过缺口,欢快地向南流去。后人为纪念大禹的功劳,就把这座山命名为“龙门山”,把这个缺口命名为“禹门口”。
治理洪水既辛苦,又危险。有一次,大禹率领助手们来到现在山东省的一条河边,正准备测量河水的深浅,突然上游山洪暴发,几丈高的浪头,咆哮着,奔腾而下,一下子就卷走十几个人,其余人惊恐万状,下意识地奔向高处,躲过一劫。古人称首领的助手为“徒众”,因为这条河让大禹的徒众受到惊骇,后人便称它为“徒骇河”。
大禹领导治水大军奋斗十三年,终于治服洪水。洪水退了,逃到山上的民众回来了。大禹派竖亥、太章度量土地,又指挥民众加固湖泊沼泽四周的堤坝,然后画分九州,安排民众居住。大禹派伯益把稻种发给居住低洼地区的民众,教给他们种植水稻;又派后稷把一些植物的种籽分给民众,教给他们栽培蔬果,同时还教人们在田间开挖纵横交错的沟洫,既可以引水灌溉,又可以排泄积水,确保收成。收获了稻谷和蔬果,民众避免了饥荒。
古时候,进献地方特产给朝廷,叫“贡”;朝廷向地方索取财物,叫“赋”。贡赋之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大禹画分九州,根据各州距离朝廷的远近、土地的肥瘠和各州的特产,规定各州民众贡赋的标准,因贡赋而得出地域区划,所以称为“禹贡”。画分九州,是大禹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影响十分深远。
相关参考
大禹,姓姒,名文命。夏朝皇帝启的父亲,中国历史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大禹他既是历史人物又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其原因是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那么,大禹是怎么治水的
历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大禹治水或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出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
历史人物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史名人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出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
大禹治水相信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大禹治水是至今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影响谓之深远。据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史记》、《尚书》、《诗经》,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等,均对大禹治水有具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是创造华夏文明的传说中的英雄和领袖人物之一,也是继炎帝、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因为从大禹之后,部落联盟这一组织形式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原始社会很快就
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治水成功的典范。禹是鲧的儿子,尧时被封为夏伯,18岁时娶涂山氏女娇为妻,自此,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20岁时,禹负责治水,他深知要完成这一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因而他向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
大禹治水洪水,是自然带给人类的一种灾害。现代社会,如果发生了洪水,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控制它。可是在古代,人们会怎样面对洪水呢?上古时代,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那时候,草木横生,河道不畅,连绵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