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这位唐朝诗人,名字牛叉,写的诗更牛叉
Posted 唐朝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这位唐朝诗人,名字牛叉,写的诗更牛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这位唐朝诗人,名字牛叉,写的诗更牛叉
这位唐朝诗人,名字牛叉,写的诗更牛叉
今天,小编要精读一首非常牛叉的诗,它出自一个不怎么出名但却非常牛叉的唐朝诗人。
这位唐朝诗人有多牛叉呢?
此人曾是韩愈的食客,但呆了一阵后,不惯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拿了韩愈的钱走了,还说,这是韩愈吹捧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他作生活费。当时,韩愈经常给人写墓志铭,这样的文章,死者为大,不免有吹捧的地方,不想,这位牛叉的食客竟然看不顾,还理直气壮地拿走了他的钱。
拿走别人辛苦赚来的钱,还能说得理直气壮,你说牛叉不牛叉。
当然,最牛叉的是,他的名字就叫刘叉。
《唐才子传》记载,刘叉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虽然改志从学了,但刘叉并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出仕求官,而是依然过着浪荡天涯的生活。
尚义任侠,还背负命案,这就注定他的诗跟文人士大夫的诗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精读一首他最牛叉的诗。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通释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长在日出的东方。《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每当太阳升起,一天依始,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磨损:一作"磨尽"。
我一个草野之人,看到这世间有那么多不平之事,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侠气的诗,此诗诗粗犷,用语质朴,全诗读来,就像一个侠客在倾吐胸中块垒。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这一联里,扶桑用典,但也是一个诗中常见的典故,下联将人间万事比喻成毛,这个比喻也不新鲜,两句脱口而出,不做修饰,不求新奇,就像一个心直口快的侠客口吐肺腑之言。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历来最为人称道就是这最后一句,这一句,诗人将自己内心无形的正义感比喻成有形的刀,让难以言说的内在情绪变成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
然而,这样新奇的比喻,却丝毫没有刻意求新之感,刀是侠客身边的寻常之物,也是侠客身份的象征,用刀来比喻正义感,是再自然贴切不过的。
磨损胸中万古刀。有两层含义。
一是见不平之事,奋起相抗,不平之事太多,故而胸中万古的正义之刀受到磨损。
二是世间不平之事实在太多,一剑难平天下事,诗人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时候,眼看着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却无能为力,所以内心的正义感还断受到世事的消磨,对于侠客来说,正义感不会就此消失,但却因此郁结不平之心。
总之,这是一首侠客之诗,最打动人的就是一个诗中侠客对于正义的追求,读之当叩剑击节,纵酒高歌。
相关参考
这还是涉及到这个袋子里的黄眉童儿到底是谁的问题,孙猴子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看出来了弥勒佛不想让任何人见到这个黄眉童儿的真实面目,所以故意等弥勒佛走远了,才把这些帮忙的神仙放出来! 《西游记》中有个
历史上后妃干政的不算少数,真正能做到颠覆江山的还是不多。但如果无才无德,却能牢牢地把皇帝拴在手上,她是谁?她是南宋李凤娘。在李凤娘出生之前,她的家里就传出了神奇的故事。原来她的父亲庆远节度使李道,在她
历史上后妃干政的不算少数,真正能做到颠覆江山的还是不多。但如果无才无德,却能牢牢地把皇帝拴在手上,她是谁?她是南宋李凤娘。在李凤娘出生之前,她的家里就传出了神奇的故事。原来她的父亲庆远节度使李道,在她
历史秘闻 古代一神算,具有鬼神莫测之术,比《推背图》作者袁天罡还牛叉
中国古代有很多通晓风水玄学的能人异士,他们可以预测未来,洞彻天机,料事如神,他们预测的事情,几乎百分百灵验,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是后世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神话色彩,难免有夸张之嫌。但是,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
历史秘闻 古代一神算,具有鬼神莫测之术,比《推背图》作者袁天罡还牛叉
中国古代有很多通晓风水玄学的能人异士,他们可以预测未来,洞彻天机,料事如神,他们预测的事情,几乎百分百灵验,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是后世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神话色彩,难免有夸张之嫌。但是,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
历史秘闻 唐朝一诗人,写了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却也因此被舅舅杀死,可惜
《全唐诗》一书中,共收录了近五万首诗,其中有些诗人仅凭一首诗就流传千古,至今让后人膜拜。有一位唐朝诗人,虽然留下的作品极少,但他所写了这两句家喻户晓的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是,也正因为这两句诗,导致
个人成就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
韩翝,一个很生僻的名字,但他确实我国古代大历年间著名的十大才子之一,同时,韩翝还是进士出身,看来自古诗人多进士果真不假,他的诗大多以遗失,不过,据明人有《韩君平集》中记载,韩翝少时以诗名闻遐迩,交
记载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
简介李百药(564--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贬任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后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