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张为何不应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张为何不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张为何不应

核心提示:“自由诚可贵,但名节、真理、良心又岂能违背!”张激奋之余忍不住捶桌而起,发誓曰:今后决不再提自由之事、获释之事。 原题:蒋介石:张学良要想自由,必须答应3个条件,张听后再不提自由了 1945年春,随着苏联局势、德国战况和美国B29的进击,日本败势几成定局。 在中国,蒋介石却无暇相庆,他对战后的政权交接不无担忧。 首当其冲,也是重中之重的,就是东北。 派谁去接最合适,如何跟苏联谈判,万一局势丕变自己出何底牌,这些都是难中之难。 是年秋,包括蒋经国在内的一批部下劝蒋:收复东北之地,有一人最适合不过,现其正韬光养晦,囚于笼中。 他就是张学良。 然而,蒋介石不语。 此时,张已被解送到他在大陆的第10个幽禁地点,贵州省桐梓县城外的天门洞。 在这里,这位在东北仍有号召力的军队将领,投闲置散,眼睁睁地看着各方在自己老家迂回竞逐。
(注:陶涵《蒋经国传》中写道,这年秋天,张“被转移到赣州城外一处蒋经国避暑用的佛教用地”。 经查,此处为赣州通天岩广福寺。蒋介石曾令人将方丈室改建为两层小楼,但未及张入住,即因解放军逼近江南而作罢。 实际上,张在1945年春即被转移至桐梓县乱山环抱的小西湖。广福寺那座小洋楼,成了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张学良,1901-2001) 张学良一生惯用军人思维行事。 为抗日,1936年12月与杨虎城发动兵谏; 为自证清白,事变经13天谈判和平结束后,他主动要求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他又断定蒋介石会在日本投降之日释放自己。 这年春天,东北籍国民党“中央委员”莫德惠来探望他,问:你觉得自己几时能获自由? 张颇自信,答,有2种时机:
  • 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
“我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蒋委员长抗日,抗战既然胜利,他自然没有理由不让我出去了。”
  • 2.全国各党派合作,一致公举蒋介石为“大总统”后。
“到时候,他的声望达到顶点,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国家真正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他再扣留我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1945年8月15日,当幽禁在桐梓山区里的张将军获悉日本投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禁不住和赵四小姐“手舞足蹈、又蹦又跳”。 连看护的特务也确信他会获允自由,变得对他客气有加。 然而,政治家的思维不同于军人。 等了1年,释放他的消息仍杳渺无音。    (张学良、蒋介石) 1946年1月,重庆谈判后的第一次政协会召开。 抗战胜利了,西安事变已成为历史,各党派纷纷要求释放张学良杨虎城。 但蒋介石通过邵力子答各代表:蒋与张的关系不同一般,“乃如父子私情”,管束张,是“出于爱护之心”。 此时,张学良仍被幽禁在贵州省桐梓县乱山环抱的小西湖里。 2月,会议结束后,张的老乡兼老友、老部下莫德惠,再来探望他。 9年幽禁,老张已头发斑白,忽闻友至,“奔跃车前”,热烈相迎,“泪流满面”。 老莫带来蒋介石释放他的3个条件:
  1. 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延安的当;
  2. 交还九一八事变时蒋发给他的“不抵抗”密电;
  3. 自由后须出洋。
   右至左:莫德惠张学良赵一荻刘乙光 3个条件听完,张立时望断自己的后半生,恐怕仍将幽幽南山了。 他告诉莫德惠: 第一个条件,事变完全是自己的主张,没有跟任何人请示,没有跟延安有过任何商量,自己的部下也没有通风报信,怎么能“栽赃”他人? 第二个条件,密电是自己危亡之中的唯一法宝,当年南京军事审判时,自己就是凭着这一筹码,逼法庭对自己的10年有期徒刑进行了“赦免”,怎么能交还? 第三个条件,自己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如果非要出洋,还要自由做什么? “自由诚可贵,但名节、真理、良心又岂能违背!”张激奋之余忍不住捶桌而起,发誓曰:今后决不再提自由之事、获释之事。    (90寿辰重获自由)    (1990年90大寿接受采访) “幽窗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从南京到奉化,从黄山到萍乡,从赣州到湖南,从郴州到沅陵,从修文到桐梓…… 西安事变9年来,蒋介石走哪儿把他“拎”到哪儿,共换了11个地方。 为防侍卫被他策反,看守他的卫兵也隔不久就更换一批。 直到蒋介石逝世、蒋经国逝世。 1990年6月1日,在台北市园山大饭店,台湾当局为张学良庆祝90寿辰,标志着张学良在幽禁54年后重获自由。 这天,老将军对记者说:“我真是虚度了九十,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正如圣经上保罗所说的话:我是一个罪人。” 与50多年前相比,张学良已判若两人。 (史料参考《张学良全传》等)

相关参考

能文能武善书法

历史上的张飞真的是大胡子的粗人吗?于张飞墓之说,民间流传版本诸多。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称,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对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认为,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一说不应

历史上宫廷贵族追求人乳导致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尽管人乳任何一个妈妈都会有。但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稀缺品,尤其是对古代的宫廷贵族而言更是供不应求了。历史上关于人乳的记载很多,但最早将人乳与宴会结合起来的是晋代的王济。当时,司马炎的女婿,也就是

历史不应忘记

1.以不能忘却的历史为题写一篇作文400字左右盛夏时节,爸妈带我一道游览武汉三镇——听江涛声、登黄鹤楼、看二七遗址、闻琴台知音,名胜古迹,应接不暇,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站在首义

那些年,我们不应忘记的民间英雄——王子平

王子平河北沧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受家风影响,王子平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6岁习武,被誉为「”千斤王”1918年沙俄有个大力士,来北京献艺,称自己武功盖世,名震全球。在之后他上台应战,仅用几招

长平之战中齐王建应不应该救赵国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

楚王项羽兵败后应不应该在乌江自刎身亡

项羽的儿子一直是历史学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项羽作为一代西楚霸王不到30岁就死了,史记记载项羽死的那一年,他还没有过30岁的生日,所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且他常年东征西战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史学家透

北宋灭亡,不应只怪徽钦二帝,三代短命皇帝为亡国埋下伏笔

两宋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盛世王朝。作为历史上一个版图不大,但是经济繁荣的朝代。很多人说宋朝不应该被称为盛世,但是从持续时间以及GDP上来看,宋朝被称为盛世并不为过。我们撇开偏安一隅的南宋不说,单说北

荆轲刺秦王为何惨遭失败

这次行动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本来有把握刺杀成功的事情,为什么失败了呢?分析历史事实,不难发现,该行动中有着不应有的错误行为:一是用人失误,助手武阳虽为勇士,但关键时刻却又表现的胆怯;二是荆轲本人对时

他在鸿门宴的表现 项羽应不应该在乌江自刎身亡

项羽的儿子一直是历史学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项羽作为一代西楚霸王不到30岁就死了,史记记载项羽死的那一年,他还没有过30岁的生日,所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且他常年东征西战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史学家透

他在鸿门宴的表现 项羽应不应该在乌江自刎身亡

项羽的儿子一直是历史学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项羽作为一代西楚霸王不到30岁就死了,史记记载项羽死的那一年,他还没有过30岁的生日,所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且他常年东征西战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史学家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