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孙中山并未提出三大政策

Posted 政策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孙中山并未提出三大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孙中山并未提出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认为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如果我们详细研读史料就会发现,所谓的“新三民主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而作为其核心的三大政策可能也不是孙中山提出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相远在《辛亥百年的主航道》一文中说:“辛亥革命十多年后,孙中山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这在中国知识界已是无人不知,各种近代史版本的史书、史论无不秉持此说,这已成了定论,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史界和学界将“三大政策”确立为“新三民主义”,其权威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的一段论述。毛泽东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这篇宣言,区别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那么,这种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呢?毛回答说:“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83页,686页) 毛泽东的这番关于新、旧三民主义的言论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其根据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毛说,“这篇宣言的通过,我和很多国民党员都是亲眼看见的。”二是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是,新三民主义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旧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 但是,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值得讨论的。 从逻辑上看:第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三大政策,而“政策”与“主义”是有区别的,怎么能将政策与主义相等同呢?第二,由于提出这个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就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等于说,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取代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旧三民主义。 从事实上看:第一,有没有所谓“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这回事呢?笔者仔细查阅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字里行间没有发现对三民主义作出过新、旧的界分与解释,更无声明,这个《宣言》是新三民主义,在此之前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代表大会之后(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即作了十六次演讲,也根本没有新、旧三民主义一说。孙中山从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直到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直到临终的遗嘱,所坚守的都是这个三民主义。要说前后有变化,只是后来对三民主义有了更明确、更详细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宣言》和孙中山的十六次演讲,真相就会大白。 第二,孙中山或国民党有没有提出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遗憾的是,在《孙中山全集》、在《宣言》以及在国民党的文献中,同样查无实据。由于“三大政策”一说流传既广又久,已约定俗成,要求得真相、拨乱反正有相当困难。但已有学者默默地为此寻探,有了重要的发现。如鲁振群在他的论文“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揭示出:“三大政策是在1926年11月及12月间由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所提出。”原来,192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做出决议称“迎汪(精卫)复职,以与蒋分权,继续总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个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大政策概念的文件,竟是共产党的文件。至1927年春天,苏俄顾问鲍罗廷将“三大政策”首次披露在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上,并首次公开称这个“三大政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辛灏年:《谁是新中国》上卷,蓝天出版社(美),1999年版第168页)此时孙中山先生逝世已两年有余。既然孙中山未曾提出过所谓“三大政策”,那么以三大政策为标志的“新三民主义”也就子虚乌有。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词”中就说了以下的一番话。他说,宣言全体分作三段,“第二段是解释本党的三民主义。这一段在宣言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永远不变的,要大家自始至终去实行。这个主义在同盟会没有成立以前,已经是确定了,成立同盟会就是要实行这个主义。后来推翻满清以至于建立民国,也是为实行这个主义。……我们这次开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要大家能够实行三民主义,把这个主义的言论一定做成事实。”(《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0页)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笃信笃行,坚贞不渝,溢于言表,也是对以“三大政策”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好回答! 有了“新三民主义”一说,自然要否定三民主义。如果我们有耐心将三民主义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做一番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它们在政治与经济、建国理念与人文关怀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论述其中的重大区别,需要撰写一篇长文才能加以说明。这里只想指出一点,中共建国以来,经历过重大挫折,走过了一段辛酸的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改弦易辙,取得了一定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难道不也是孙中山早已阐述的三民主义中的有些思想的实践?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即使是理论界、知识界,即使是关心中国前途的人,有多少人会把三民主义当回事、去认真拜读,认孙中山是伟大的先师,明白孙中山的思想对今天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才是真正的理论宝库!1949年之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压倒一切,其他的一切主义和思想,不是被排斥就是沦为批判之对象。作为三民主义,被打入冷宫也就不奇怪了。今天,革命的喧嚣已经退潮,极“左”的迷雾已渐散去,我们该进入一个理性的时代,重新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正当其时。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西乡隆盛并未提出征韩论

 在日本由来已久的“征韩论”到了幕府末期成为日本政坛的一个重大论题,当时日本政府内部还形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征韩派,一个是以大久保利通为首的内治派,这两位和木户孝允并称为明治

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派(汉语拼音:XishanHuiyiPai),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由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国

中共人物传 廖仲恺人物传,廖仲恺生平事迹,廖仲恺评价

廖仲恺是著名的国民党人,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他早年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和讨袁、护法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他鼎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发

人物志 刘斐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刘斐,字为章,湖南醴陵人。1898年生。早年就读于广西讲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堂。毕业后任旧桂系广西陆军排长,参加过护法战争和桂粤战争。以后受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影响,投身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

人物志 周新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周新民,原名周骏,安徽庐江人。日本明治大学法科研究科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书记长,坚决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拥护北伐战争,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动行径。先

历史百科 1947年“遏制政策”提出

1947年“遏制政策”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基本设想。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于1947年提出。即面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涨这一重要因素,主张以军事包围(如对朝鲜、越南)或经济封锁或

历史百科 1899—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

1899—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称呼。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并划分它们的势力范围。美国为了不在这场争斗中落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林伯渠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林伯渠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祖涵,湖南临澧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帮助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德国 德国·1969年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

1969年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19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出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后,提出并实施了同民主德国、苏联和东欧国家缓和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被称“新东方政策”。它是对“哈布斯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