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百科 二战重大科技发展

Posted 导弹

篇首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兵器百科 二战重大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兵器百科 二战重大科技发展

二战重大科技发展

二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二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航空技术

二战中,航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能够拥有更多的载弹量、能够更远地深入敌方纵深、拥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战略轰炸机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远程战斗机技术、投弹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欧洲战场,盟军的远程轰炸机极大地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军事工业、社会经济,削弱了其战争能力。

为了掩护轰炸机,减少轰炸机损失,与德国截击机对抗,盟国大力发展远程战斗机技术,1943年12月,首次参加护航的P-51“野马”战斗机终于结束了盟军护航机对德军截击机的劣势。为挽回行将失败的命运,德国在战争结束前夕,将世界上独有的喷气式飞机投入战场,但数量太少,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影响。同时,对轰炸精度的需要,促使诺登轰炸瞄准具的发明,使轰炸由以前的饱和轰炸开始向较为精确的轰炸转变。在轰炸机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空运等技术,不仅是二战盟军后勤保障的重要一环,而且在诺曼底登陆中展现出其在大规模空降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战后,许多国家都组建了独立的空军。航空技术的日渐成熟,使战场开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特征。战后航空力量被广泛运用于战略与战术的各个层面。

二战期间德国设计制造的Bf 109螺旋桨

德国设计制造的Fw 190战斗机

雷达技术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对障碍物的反射特性发现目标的一种电子装备,通常由收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显示器组成。雷达能在黑暗和烟雾中发现远距离的目标,为己方提供情报并在能见度很差的情况下控制火力射击。二战期间,在对海警戒、对空警戒,以及炮瞄、引导拦截敌机等军事需求的催动下,雷达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二战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体制、新类型的雷达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指挥效能和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不列颠战役中的英军空中观察员

据统计,在二战初期,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要消耗5000发炮弹。到二战末期,尽管飞机性能已大为提高,但用雷达控制的高射炮进行射击,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需50发炮弹。不列颠战役中,德军曾出动2600多架轰炸机和歼击机,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由于英国建立了一个包括侦察警戒雷达、地面引导雷达、飞机截击雷达、高炮控制雷达和探照灯雷达等20多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雷达网,德军的空袭计划未能奏效。经过两周空战,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军就损失了600多架飞机。

航母技术

航母并非二战时期的产物,但却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一体航母舰队战术,不仅成为海上力量决战的主要样式,而且以航母为核心的舰载机对岸空中支援作战,也成为陆上作战的有力保障,航母逐步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二战期间,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英格索尔海军上将,建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猎潜群为大西洋运输船队进行护航。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航母猎潜群共击沉15艘德国潜艇,而己方只损失了3架舰载机。至此,盟军以航母为核心构建起移动式水下、水面、空中立体护航与猎潜网,终于找到了对付德军“狼群”战术的法宝,最终赢得了大西洋海战的胜利。

二战结束时,美英两国共拥有百余艘各型航母。这些在二战中建造的航母,充分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和装备了大量的雷达、通信、水声设备,增强了探测能力,自身还加装有大量的对空防御武器,并普遍安装有弹射、阻拦设备,提高了舰载机起降率和安全性。二战后,航母技术进一步发展,美国和法国建造的航母还采用了核动力推进。

二战中的美国“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

潜艇技术

二战期间,潜艇技战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战争中,潜艇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布雷和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对战争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各国潜艇共击沉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运输船、商船约5000艘,计2300余万吨,占各国运输船总损失吨位的62%。在大西洋海战中,美英两国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出动猎潜舰艇2000多艘和飞机数千架,投入反潜战的人员达数百万人。

二战后,一些国家为增加潜艇的续航能力,把常规动力改为核动力并装备了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于是,潜艇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一支战略打击力量。未来,随着各项新技术在潜艇上的应用,昔日“水下杀手”将更难以对付。

保存至今的二战德国U-995号潜艇

声呐技术

声呐技术的起源较早,但“声呐”一词却是在二战中出现。顾名思义,声呐是一种利用声波探测水中物体,进行水声通信、导航和水中武器制导的电子设备。在二战欧洲战场,为争夺对大西洋的控制权,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大力发展水下攻击和反潜能力。声呐技术作为导航和探测水下舰艇活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国舰艇装备中,随后又相继出现了航空声呐和海岸声呐。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欧洲战场被击沉的潜艇中有60%是通过声呐技术发现的。

二战之后,随着潜艇技术性能的迅速发展,下潜深、航速快、攻击力强、噪音小的核动力潜艇出现,对声呐技术提出严峻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新材料和探测等高新技术在声呐装备中的应用,较之二战时声呐技术已经显露出探测距离远、定位精度高、搜索速度快、监视目标多、敌我性质识别准、自动化处理能力强的特点。当今,声呐技术进一步呈现出低频化、精确化、主动化、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弹药技术

弹药技术是指直接用于弹药设计、生产的军用技术。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地雷、爆破器、导弹等。二战前后,大批新型弹药出现在战场上。

水雷方面,德国研制了磁性水雷和声响水雷等;地雷方面,增添了反坦克履带地雷等;航空炸弹方面,增添了高爆弹、燃烧弹和集束炸弹等;鱼雷方面,增添了轻型反潜鱼雷与自导鱼雷、被动式自导鱼雷与电动鱼雷等;反坦克武器方面,延期引信的设计和聚能装药爆炸原理的应用,催生了反装甲弹和混凝土侵彻弹。

V-2导弹的复制品

导弹更是二战催生的革命性发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就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技术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二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几种地对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对空导弹。德国战败后,其导弹技术和导弹研究人员大部分被苏联和美国等国所拥有,并开始加紧对导弹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制造,从而揭开了世界导弹的发展序幕。60年代,导弹被许多国家作为尖端武器收入武器库,并开始规模性地投入作战使用。70年代以后,导弹成为各国军队的常规装备、进行远程作战的主战武器之一。

此外,近炸引信的研制成功被专家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战争的进程。近炸引信是最能体现弹药先进性的一种引信,是一种最有可能实现弹药解除保险和发火控制智能化的引信。战争期间,美国设计制造了第一个装有小型雷达装置的雷达近炸引信,被用来对付入侵英国领空的德国飞机,产生了不菲的战果。

如今,弹药正朝着智能、远程、多功能以及“子母式”方向发展,各类新概念武器也逐渐出现,如电磁脉冲弹、强冲击波弹、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束武器、次声波武器、智能武器、气象武器、网络战武器和基因武器等。

火箭炮技术

炮兵以其强大的火力在战争史上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二战中,作为炮兵家族新成员的火箭炮,以其更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表现,成为炮兵行列的突出代表。战争期间,苏军在火箭炮的应用方面尤为突出。从苏军组建第一个火箭炮兵连起,到二战结束,火箭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1943年1月10日,苏军的一个火箭炮兵师对斯大林格勒郊区被围的德军集团实施攻击,一次齐射便歼灭了德军坦克35辆、炮兵连近80个、汽车250多辆。

博物馆中的二战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苏联/俄罗斯研制了多种新式火箭炮。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视火箭炮的研制工作,着重研制射程远、威力大的中型和重型火箭炮,并发展可携带高爆炸弹、化学弹、破片式灵巧子弹、灵巧式燃烧子弹及可布设地雷的战斗部。此外,还广泛采用自动化装填系统、先进的火控系统,实现自动测量、自动定位、自动瞄准,做到快速发射修正、快速撤离。

核武器技术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化学家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行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使两座城市顷刻间化为焦土,其杀伤力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而原子弹的投放,也促使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除了直接作为武器使用,世界各国军队中的一些军用舰艇(主要是潜艇和航空母舰)还采用核能作为动力。而在民用领域,核能也被用来发电。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人类科技发展史的重大突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面世

人类科技发展史的重大突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面世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二战的爆发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危机与战争有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很多国家的科学实验室被迫关闭,很多科学家流亡

兵器百科 T-34中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T-34中型坦克是二战时期苏联最著名的坦克,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T-34中型坦克最初配备1门76.2毫米L-11坦克炮,1941年时改为76.2毫米F-3

兵器百科 “小鲨鱼”级潜艇

“小鲨鱼”级潜艇“小鲨鱼”级潜艇是美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也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主力潜艇。该级艇基本上保持了一战潜艇的外形,不过排水量更高。“小鲨鱼”级潜艇自舰艏起分别为鱼雷舱、官舱、控制舱

兵器百科 布伦轻机枪

布伦轻机枪布伦轻机枪是英国在二战中装备的主要轻机枪,也是二战中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布伦轻机枪的前身是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随后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进行改进,1935

兵器百科 雅克-3战斗机

雅克-3战斗机雅克-3(Yak-3)战斗机是由雅克-1战斗机改进而来的下单翼单座液冷式螺旋桨战斗机,堪称苏联在二战后期空战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也常被认为是整个二战中最灵活和敏捷的战斗机。该机采用全金属结

兵器百科 M-30榴弹炮

M-30榴弹炮M-30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初期研制的一种122毫米牵引榴弹炮,二战时期主要作为苏军师级作战单位的主力支援火炮。该炮采用普通的单筒身管,身管的后半部分套在被筒内,炮口没有制退器。M-30榴

兵器百科 M1931冲锋枪

M1931冲锋枪M1931冲锋枪是芬兰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冲锋枪,被许多人认为是二战期间最成功的冲锋枪之一,其设计被后来的冲锋枪所效仿。M1931冲锋枪的自动方式为传统的自由枪机、开膛待击,传统的冲锋枪在

兵器百科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中制造数量最多的轻型坦克,也是二战中使用最广泛的轻型坦克之一,除装备美国陆军外,还提供给英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该坦克车体前部和两侧装甲板为倾

兵器百科 He 177轰炸机

He177轰炸机He177轰炸机是德国在二战中研制的一种重型轰炸机,也是德国在二战时期唯一大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He177轰炸机的机身为长筒形,机翼为全金属悬臂式中单翼,机翼上有加热除冰装置,起落架为

兵器百科 “弗莱彻”级驱逐舰

“弗莱彻”级驱逐舰“弗莱彻”级驱逐舰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驱逐舰,首舰于1942年6月开始服役。二战结束后,幸存的“弗莱彻”级驱逐舰进行了改装。20世纪70年代,该级舰从美国海军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