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杨修卷入宫廷斗争
Posted 宫廷
篇首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人杨修卷入宫廷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文人杨修卷入宫廷斗争
不少人认为杨修是因为他的才华外露,被曹操出于嫉妒而杀害,其实不尽然。曹操不但欣赏杨修的才华,而且对其“委以钱粮重任”,早晚“多有教诲”。如果单纯地因为嫉妒,曹操决不会把这个多次扫自己面子的人留在身边近20年。曹操之所以在死前的一年杀掉杨修,是因为杨修作为文人,已经深深地卷进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杀掉杨修,不过是曹操为了身后接班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
在曹操比较欣赏的两个儿子中,杨修是站在曹植这一边的。他在为曹植能够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出谋划策,纠集势力,成为反对曹丕的政治共同体。不过曹植因为“华而不实”,并不被曹操喜欢。再者,杨修作为曹植的嫡系党羽,为其在谋取王位上出的一些馊主意,多次被曹操拆穿,是曹操对杨修由厌恶而逐渐起杀心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自己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为了避免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日后的明争暗斗,所以曹操随便找了个“泄密”和“扰乱军心”的理由,便果断地砍下了杨修的头颅,防患于未然。
曹操一方面实行“唯才是举”,吸收、笼络和重用知识分子,一方面又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用人原则。对于愿意臣服归顺于自己的文人,曹操可以给他们高官厚禄,可以与他们推心置腹,尊重爱护;可对于那些不肯服膺,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别有用心的知识阶层精英,曹操却不惜背上屠杀知识分子的千古骂名,也要对他们下狠手、下毒手,这是他对文人惯用的一种统治手段。
曹操是位大文人,他重视文化,理解文化,更知道文人是不能随便杀的,但当他的政治统治受到知识分子的攻击和威胁时,文学家的曹操自然就会让位于政治家的曹操,只有通过政治手段,利用“铁血政策”,才能扫清口舌和文字障碍,实现“以曹代刘”的政治目的。对于曹操来说,杀掉几个不识时务的异己文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压统治捷径,既能肃清耳根,又能杀一儆百,何乐而不为呢?
魏武帝曹操终选择杀死秘书杨修的真实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后三件事情属于政治活动的范围。前三件事既是杨修向曹操证明自己才华的过程,也是杨修了解曹操其人的过程。通过前三件事,杨修不会不忧伤而惶恐地发现: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才华横溢的杨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杨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无比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地转身投靠了更欣赏其才的曹植,并且积极地辅助曹植竞选曹操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仕途才是无量的,才有出人头地之日。对于杨修不再热衷于曹操赏识的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在前线,当杨修知道了“鸡肋”的夜间口号(也知道了曹操内心的纠结,也知道了曹操将要退兵的想法)时,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忙着跑到曹操的帐里去证明自己的才华,而仅仅是教手下的军士做好归程的准备而已。从才华的肆意张扬到才华的低调处理,这不能不充分地说明了杨修的政治立场的剧烈转变。这个“鸡肋”事件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太尉”在汉代是管理全国军政的要员,从杨修的高祖到他的父亲,出了四个太尉,很厉害!那么,这么厉害的官宦世家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一定会传授很多为人和为官的规则。杨修如此聪明,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言传身教,要说他不懂得官场的规矩,要说他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练达,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在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说,等我考虑一下。”结果行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是“绝妙好辞”,于是曹操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其实这句话一方面表示了曹操的谦虚,另外一方面还透着一股两人关系很铁的味道呢!可惜由于后人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祟,总认为是曹操在嫉妒杨修的才智。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有特别值得骄傲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曹丕,另一个是曹植;父子三人并称建安文学界的“三曹”,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都进入了曹操接班候选人名单。曹操还是很开明的一位君主,没有“立长不立幼”的讲究,一开始就让两个儿子自由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杨修在文学界声名卓着,而曹植更是聪明绝顶的文学天才,也许惺惺相惜吧,杨修投靠的是曹植这一方。《三国演义》也提到杨修帮助曹植出谋划策、写“答教”等等。《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说到:“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曹植很有才学,而且又有丁仪、丁廙、杨修等左膀右臂辅佐,曹操犹豫了很久,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曹操发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做事情任性而为,不知道节制,还是个酒鬼,他怎么放心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曹植呢?然而,曹操发现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丕很懂得权谋之术、御下之道,所以曹操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曹丕应该能够撑得起曹氏天下。于是,曹操决心立曹丕为太子,这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的事了,此时曹操封为魏王已经有一年又五个月了——封为魏王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份。
历史上的“立嗣”之争是非常残酷的,杨修既然站在了曹植这边,按照官场的说法是“站错了队”,那么就是曹丕的死敌了。而这曹丕刚好又是曹操亲自定下的太子。
所以杨修之死并非因为他道破曹操”借梦杀人“,也不是什么“一合酥”等鸡毛小事,曹操雄才大略,肚量恢豁,张绣于曹,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可曹操都容的下,况一杨修乎。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
相关参考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文|姜楠(读史专栏作者)杨修身世很好,家眷长辈们一连四代在汉朝任“三公”,就是汉朝最高行政长官,杨家在东汉末年非常显赫。杨修是个家眷里很超卓的年青年头人,史书记载“年二十五,以名令郎有才能”,被曹操升
文|姜楠(读史专栏作者)杨修身世很好,家眷长辈们一连四代在汉朝任“三公”,就是汉朝最高行政长官,杨家在东汉末年非常显赫。杨修是个家眷里很超卓的年青年头人,史书记载“年二十五,以名令郎有才能”,被曹操升
文|姜楠(读史专栏作者)杨修身世很好,家眷长辈们一连四代在汉朝任“三公”,就是汉朝最高行政长官,杨家在东汉末年非常显赫。杨修是个家眷里很超卓的年青年头人,史书记载“年二十五,以名令郎有才能”,被曹操升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反面:《三国演义》——杨修之死:讲的是一个叫杨修的人,为人恃才放旷,多次犯曹操之忌,并卷入到了曹植和曹丕的政治斗争中去,这是曹操所不容许的。然而曹操本人也嫉贤妒能,借一次“鸡肋”事件将杨修杀死。正面: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 广泛地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