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之魏国大臣政治家毛d简介

Posted 太祖

篇首语: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名人之魏国大臣政治家毛d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名人之魏国大臣政治家毛d简介

2、三国名人之蜀汉大臣法正简介

三国名人之魏国大臣政治家毛d简介

毛d(?-216),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官至东曹掾。

历史传记

魏尚书仆射。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d语太祖天下大计,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太祖为司空丞相,d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毛d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d,属所亲眷。大军还邺,议所并省。d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太祖知其情,遂省西曹。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崔琰既死,d内不悦。太祖大怒,收d付狱。大理钟繇面诘d。时桓阶、和洽进言救d。d遂免黜,卒于家。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演义记载

魏水军都督。太祖在兖州,d来投。太祖都许,迁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太祖任丞相,为东曹椽。赤壁之战,太祖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以d、于禁代任水军都督。

生平

毛d字孝先,陈留平丘县人,年轻时作过县吏,以清廉公正得到人们的赞

许,后来打算去荆州避乱,还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够严明,便前往鲁阳县。

当时(195年左右),太祖担任兖州牧,征召他作治中从事,毛d对太祖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子迁移他方,人民放弃本业,因灾荒而逃亡他乡,国家没有一年的粮食储备,百姓没有安居本业的念头,这样的局面实在难以持久。现在袁绍和刘表,虽然百姓众多,军队强大,但他们都没有谋划远大事业的考虑,也没有树立根基、确立基础的打算。打仗作战,正义的军队一定能够取胜,保持地位凭借的是财力。您应当遵奉天子,并以他的名义号令不履行臣子义务的地方诸侯;发展农业生产,积储军用物资,这样霸业与王道才可以成功。”太祖很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他作幕府功曹。

为人

太祖担任司空、丞相的时候(196-213年),毛d曾担任东曹掾,和崔琰一起主持选举。他所选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即使在当时名声显著,但品行不端、不守本分的人,也始终得不到推举。他努力以俭朴的行为为人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不以清廉的节操自我激励的,即使地位尊贵、深受恩宠的大臣,其车马服饰也不敢超出限度。太祖赞叹说:“用人能够这样,让天下人

自己管理自己,我还要做什么呢?”文帝作五官中郎将时,曾亲自拜访毛d,委托他给自己所亲近和眷爱的人升官。毛d回答说:“老臣凭借能力坚守职分,有幸能够免除罪责;但现在您所说的人不符合升迁次序,因此不敢接受您的命令。”大军回到邺城,朝廷酝酿合并和撤消一些机构,由于毛d不徇私情,许多人找他说情行不通,当时的人都很忌惮他,希望撤消东曹。于是这些人就共同上书说“从前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应当撤消东曹。”太祖了解内情,便下令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在东方明亮,凡是人们说到方位,也先提到东方,为什么要撤消东曹呢?”于是撤消了西曹。当初,太祖平定了柳城,分赐所获战利品中的珍贵器物,特意把素屏风和素凭几赏给毛d,说:“您有古人的风度,所以赠给您古人用的东西。”毛d处于高贵的职位,却常穿粗布衣,吃清淡食物,抚养早孤的侄子,感情非常深厚;得到赏赐,就施舍救济贫穷的族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后升任右军师。魏国刚建立时,他担任尚书仆射,再一次主持选举。当时,魏王的太子尚未确定,而临侯曹植正受到宠爱,毛d秘密地向太祖进谏说:“不久前袁绍因为嫡庶不分,结果造成宗族覆灭,国家灭亡。确立太子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这件事是不是我应当听闻的。”后来群臣相会讨论此事,毛d借口上厕所离开,太祖用眼神向他示意,说:“这正是古代所谓国家执掌规谏的司直官,是我的敢于直谏的周昌啊。”

人物轶事

崔琰被迫自杀后,毛d内心不高兴,后来有人告发他,说:“毛d外出看到因造反而被处墨刑的人,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没收为官家奴婢,就说“老天长期不下雨,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太祖听了大怒,将毛d拘捕下狱,大理钟繇审问毛d说:“自古圣明的帝王,都有犯罪株连妻子儿女的规定。《尚书》上说:‘兵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用箭射杀敌人,右边的兵士,如果不用矛刺杀敌人,我将不但杀戮你们,还要罚你们的子女作奴隶。’古代司寇的职责,就是将罪犯的家属没入官府服劳役,男的编入奴隶之列,女的去舂米做饭。汉朝的法律规定,罪人的妻子、儿女没收为奴婢,还要在脸上刺字。汉代法律所实行的黥面墨刑,保存在古代法典之中。如今,真正奴婢的祖先有罪,即使过了百代,还是要将他们子孙脸上刺字涂墨,以供官府役使,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宽恕善良百姓的生命;另一方面,也使受牵连而服刑的人得以宽大。这怎么会违背神灵的意志,而招致旱灾呢?按《尚书》所说,政令苛急,天气就会经常寒冷;政令宽缓,天气就会经常炎热。宽缓则阳气过盛,所以会造成天旱。你说的话,是认为当今刑法太宽了呢,还是太急了呢?如果苛急,那就应当阴雨连绵,为什么反而会天旱呢?

三国名人之蜀汉大臣法正简介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d(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个人资料

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

谥号:翼侯

曾效力的势力:刘璋刘备

家族资料

曾祖:法雄字文强官至南郡太守

祖父:法真字高卿儒学家

父亲:法衍字季谋官至司徒椽、廷尉左监

子嗣:法邈

法正的历史评价

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华阳国志》)

孙盛: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注引孙盛评)

陈寿: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之魏臣,统其荀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三国志・蜀书七评》)

杨戏: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季汉辅臣赞》)

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陈寿: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之魏臣,统其荀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生平介绍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风郡d(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法正祖父法真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号“玄德先生”;其父法衍曾担任过司徒椽、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建安十六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建安十七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建安十九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时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许靖是众人所仰望的,断不可失,应当借助他的名望使海内对您恭敬。)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他则携私报复。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重臣,足智多谋、劳苦功高,即使禀报,刘备也一定会袒护他,因此不愿意过问。

相关参考

三国名人之魏国大臣刘晔简介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州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他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屡献奇策,但其后所献取

三国名人之蜀汉大臣法正简介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d(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

三国名人之魏国名臣程昱简介

魏卫尉。本名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为昱。黄巾之乱起,县丞王度反叛,烧仓库。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同县中大姓薛房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

三国名人之东吴丞相政治家顾雍简介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幼时拜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赠之以名。故顾雍与老师同名。又因受到老师称

三国名人之蜀汉政治家许靖简介

许靖(149年?―222年)字文休,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三国时著名人物,年轻时即为世人所知。后经刘翊推举许靖为孝廉,担任尚书郎。后受到益州牧刘璋邀请,受任为巴郡、广汉太守,刘备入蜀后,担任要

三国名人之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简介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

三国名人之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简介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

三国名人之著名军事家姜维简介

姜维字伯约,蜀汉大将军,第五代执政大臣。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人。少孤,好郑氏学,才兼于人。曾为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官至大将军。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

三国司马懿简介

导读: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

三国司马懿简介,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怎么死的呢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