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多次救国于危难,却因忠诚过头致天下大乱

Posted

篇首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多次救国于危难,却因忠诚过头致天下大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多次救国于危难,却因忠诚过头致天下大乱

末世造群雄,每至王朝末年,必有群雄并起,东汉末年亦如是。东汉到了桓灵之时便只能保守名义上的大一统,朝堂内有各种权利斗争,外有各路势力一触即发。满腔激愤想要推翻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军,蠢蠢欲动妄图改朝易代的军阀势力,以及赤血丹心意图挽救王朝危局的忠臣良将,都齐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想要借乱世之机逐鹿天下的奸雄自不在少数,此时依然忠于王室希望匡扶社稷的忠臣良将,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而皇甫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大器早成>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他出身于武将世家,叔叔是度辽将军皇甫规,父亲是雁门太守皇甫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皇甫嵩自小便有文韬武略之志,既喜好《诗》、《书》,又擅习弓马,是难得的文武全才。有如此家世又具备超凡的实力,这自然使皇甫嵩声名远播,很快就被推举为孝廉、茂才。>按说在举孝廉、茂才之后很快就能得到任用,更何况是家世、名声俱在外的皇甫嵩。当时太尉陈蕃与大将军窦武都相继征召皇甫嵩,希望他能到自己属下任职。在当时能被陈蕃与窦武看中的人自然是可保前途无量的,但皇甫嵩都拒绝了。难道皇甫嵩不想入仕吗?不是,他是在等。不久,汉灵帝用公车载他入朝为官,初拜为议郎,后迁北地太守。太尉与大将军连辟不至,却一定要等朝廷的征召,这就是皇甫嵩坚守一生的汉室忠心,成于斯,败于斯。>>二、挽大厦之将倾>公元184年,在内政腐败、边疆扰乱与天灾不断的多重逼迫下,酝酿已久的黄巾农民起义爆发了。来势凶猛的农民起义使汉王朝措手不及,不过“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汉灵帝召众臣计议,皇甫嵩提出解除党禁,拿出中藏钱与西园厩马赐给军士。随后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同讨伐颍川黄巾军。>朱俊军首战告败,皇甫嵩领军进保长社。此时起义军引兵围城,军中皆恐,唯皇甫嵩能在危急中冷静发现敌军依草结营的弱点。于是他与军吏商议趁夜纵火,在敌军惊乱之际出奇兵突袭围攻。此后果如所料,黄巾军惊乱奔走,而皇甫嵩与赶来支援的曹操军队合力大破起义军。其后又乘势进讨汝南、陈国、东郡地区的黄巾军,都大获全胜。>当时北中郎将卢植与东中郎将董卓共同讨伐张角军,一直未能取胜,朝廷只得又派皇甫嵩进兵讨伐。皇甫嵩首先与张角的弟弟张梁对战,但张梁兵精将勇,一时不能攻克,皇甫嵩决定静观其变。待到张梁军开始懈怠之时,皇甫嵩连夜整军,一待破晓时分便率军突袭,大破其军。此时张角已经病死,皇甫嵩又联合钜鹿太守攻下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张宝带领的军队,至此,黄巾起义已基本上被平定。> >三、结怨董卓> >中平五年(188年),凉州贼王国叛乱包围陈仓,朝廷又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这一场仗不仅是皇甫嵩与王国叛军的较量,也是他与董卓的实力较量。董卓的军事能力不可谓不强,至少他对于军法是烂熟于心的。董卓一开始就提出“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希望速救陈仓。而皇甫嵩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陈仓城守坚固,不必救。>后来果然王国围陈仓历经八十余日都未能攻下,将士疲敝不堪准备自行撤离。而在王国决定撤师之时,皇甫嵩却要进兵攻击。此时董卓又说:“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而皇甫嵩却说,之前不进攻是避其锋锐,现在进攻则是趁其疲敝,这既不是穷寇也不是归众。于是皇甫嵩独自领兵进攻,让董卓断后,最后大破敌军。董卓只知兵法却不知变通,皇甫嵩却是真正能将兵法融会贯通,故能百战而不殆,二人之智高下立现。董卓又惭愧又嫉恨,自此与嵩结怨。>> >四、忠臣的错误> >皇甫嵩因忠于汉室故鞠躬尽瘁数次为朝廷征战平乱,但同样因为忠于汉室而错失锄奸的机会,致使此后朝廷被奸臣董卓篡权而名存实亡。>平定王国叛乱的第二年,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下诏让董卓将军队交与皇甫嵩,董卓拒不从命。此时董卓之心尽人皆知,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说皇甫嵩,如今朝廷失政,天下纷乱,此时只有您与董卓有能力安危定倾。而如今董卓如此明目张胆违抗圣令,怀有奸心,且董卓向来凶残暴戾,不得人心,此时正是您为国除害之时啊。皇甫嵩说,董卓专命是罪,但若我不告而诛也是有责。于是皇甫嵩上书朝廷请示对策。皇甫嵩不是不知道董卓之奸心,也不是不想为朝廷锄奸,但饶是如此,他依然要遵守朝廷法度,不愿擅自处决,这还是源于对汉室的忠心。但由于这份忠心,皇甫嵩却错失诛灭董卓的良机,以致后来再无人可与之抗衡。不久,董卓就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进入洛阳,就此开始把持国政。>很多人认为皇甫嵩是愚忠,可皇甫嵩的忠诚无法苛责,与其说是愚忠的错,不如说是朝廷的懦弱无能。董卓的贰心已经如此昭然若揭,可皇帝收到奏书后却只是责让了董卓一番便没有下文了。朝廷已到如此地步,便是连皇甫嵩也救之不得了。> >此事之后,董卓愈加怨恨皇甫嵩,进驻洛阳秉权后,董卓就逮捕了皇甫嵩,欲将其杀死。而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素来与董卓交好,陈以大义,又叩头流涕,方使董卓最终放了皇甫嵩并任以官职。皇甫嵩再没有能力为朝廷尽诛宵小了,可是在董卓秉政之时,皇甫嵩始终未献一策,这也是他能为汉王朝所做到的最后的忠诚。>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这也标志着有汉一朝一代忠义节气的终结。后世唐德宗时,将皇甫嵩列于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又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相关参考

蜀汉独占2支,其中一支很神秘,多次救刘备于危难

乱世三国,群雄并起,在相互征伐的过程中,曹操、刘备等人异军突起,成为三国历历史当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但是,曹操、刘备及孙权,尽管开创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却没有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物,他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

历史秘闻 蜀汉独占2支,其中一支很神秘,多次救刘备于危难

乱世三国,群雄并起,在相互征伐的过程中,曹操、刘备等人异军突起,成为三国历历史当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但是,曹操、刘备及孙权,尽管开创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却没有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物,他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

历史人物 他是北宋著名宰相,救国家于危难中,可是晚年却被贬客死他乡

他是个英才少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五岁就能精习《春秋》。>他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深受宋太宗赏识,宋太宗亲篆其“旌忠”。>他又辅佐宋真宗,最后却蒙冤糟贬,客死雷州。>他就是北宋著名宰相寇

历史人物 他是北宋著名宰相,救国家于危难中,可是晚年却被贬客死他乡

他是个英才少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五岁就能精习《春秋》。>他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深受宋太宗赏识,宋太宗亲篆其“旌忠”。>他又辅佐宋真宗,最后却蒙冤糟贬,客死雷州。>他就是北宋著名宰相寇

此人身陷大牢,李世民力排众议将其释放,后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代不少开国皇帝,在皇位坐稳之后,都会对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下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而唐太宗李世民,虽不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位

历史秘闻 此人身陷大牢,李世民力排众议将其释放,后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代不少开国皇帝,在皇位坐稳之后,都会对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下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而唐太宗李世民,虽不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位

升官

说起康熙朝最受宠爱的大臣,李光地肯定是其中之一。李光地何许人也?他是康熙九年的进士,一直活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可以说经历了康熙朝所有的重大事件。因为他的忠诚干练,很受康熙重用。甚至在他年老时,多次请求致

历史人物 她率3000女子攻打洋人,却因汉奸出卖被捕,为泄愤把她做成标本

近代一百年,是中国难以揭开的一段沉痛历史,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朝廷也是掀起了自强,曲线救国的道路,在民间也是掀起了很多救国运动,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义和拳。但除了义和团,在晚清时期

忠诚不如庞德 此人武艺不及典韦

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也没有什么过失,而且唯命是从,口口声声都是“魏王之言,不可不从”。一于禁是曹操手下大将。论勇武,他不及典韦。典韦屡次于危难关头救主公性命,九死一生,勇冠三军。而于禁自从初投

忠诚不如庞德 此人武艺不及典韦

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也没有什么过失,而且唯命是从,口口声声都是“魏王之言,不可不从”。一于禁是曹操手下大将。论勇武,他不及典韦。典韦屡次于危难关头救主公性命,九死一生,勇冠三军。而于禁自从初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