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的生母董太后生平介绍

Posted 太后

篇首语: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的生母董太后生平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的生母董太后生平介绍

董太后简介

  孝仁皇后董氏(?―189年),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人。汉灵帝刘宏的生母。灵帝即位,尊号孝仁皇后。窦太后死后,参与朝政,卖官求货,任用外戚。灵帝驾崩后,身为太皇太后的她与何太后争权失败,忧病而死。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皇太后,因为她的丈夫不是皇帝而是一位藩王。

  史书上没有介绍董太后的家世、名字。由此推测,她的家世微不足道,可能只是一介平民,即便不是平民,顶多也不过是小官小宦之家,所以她只嫁给了三等侯爵(亭侯)刘苌,永寿二年(156年)生子刘宏。刘苌死后刘宏袭爵为解犊亭侯。

  刘苌是东汉王朝第三任皇帝刘炟的后裔(重孙),然而刘苌十三岁的儿子刘宏,却出人意料的被中央政府窦家看中,迎接到首都洛阳,继承大统。可惜这时候刘苌已经去世,不能享受儿子带来的无上尊荣,母亲董氏则有望成为太后。不过,虽然亲儿子成为了皇帝,但身系“藩妃”的董氏——不过是皇帝属下一个侯爵藩王的妻子。所以,董太后既不能前往首都洛阳风光无限,也不能享有皇太后应有的权力;更何况,已有一位现成皇太后——汉桓帝刘志的皇后——窦太后(窦妙)。

  刘宏于公元168年登基后,窦妙太后同意追尊已故的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只称皇,而非帝),其墓改称慎陵,称生母董氏为慎园贵人。尊称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

 

  大将军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被杀,次年,汉灵帝遣中常侍迎慎园贵人董氏入宫,并召慎园贵人兄董宠于京师。董氏入宫后受尊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称永乐宫,因而在史书中又称董氏为永乐太后。董宠官拜执金吾。后来董宠矫称永乐太后属请,下狱处死。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的生母董太后生平介绍

董太后简介:孝仁皇后董氏(?―189年),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人。汉灵帝的生母。灵帝即位,尊号孝仁皇后。窦太后死后,参与朝政,卖官求货,任用外戚。灵帝驾崩后,身为太皇太后的她与何太后争权失败,忧病而死

孝仁皇后董太后的生平简介 汉灵帝刘宏卖官是她怂恿的吗?

  永康元年,汉桓帝去世了,汉桓帝的皇后窦妙被尊为皇太后。由于汉桓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太后窦妙与父亲窦武一商量,决定让河间国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刘宏继位为帝,是为汉灵帝。  这天大的好事落到刘宏一家子的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 荒淫无度宦官弄权

汉灵帝刘宏(公元156年-公元189年),他本封解渡亭侯,为承袭其父刘苌的爵位,母董夫人。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因桓帝无子)。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公元167年(永康元年

汉朝历史 搜刮钱财卖官鬻爵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是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刘宏喜欢搜刮钱财卖官鬻(yù)爵来供自己享乐。可以想象,刘宏用钱财买来所需的一切,可身边的妻妾都是利益所驱使走向他的身边,没有一个真心相待了,这应该成了汉灵帝刘宏的生平遗憾

汉朝 汉灵帝刘宏的皇后何氏的生平如何?汉灵帝为什么选何氏为皇后?

灵帝刘宏皇后何氏灵帝何皇后,是河南南阳人。与其他几位皇后不同,何皇后既非官宦世家出身,也不是靠了皇亲的血统,她出身于一个屠宰之家,但生得聪明伶俐,姿色颇佳。家境虽很富裕,但地位毕竟低下。为改变这种境况

历史人物 刘宏的故事 汉朝汉灵帝刘宏怎么死的 汉灵帝刘宏的皇后儿子死因

  中文名:刘宏  国籍: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冀州河间国  出生日期:157年  逝世日期:189年  主要成就:刻印熹平石经,设置鸿都门学  职业:汉朝皇帝  谥号:孝灵皇帝  陵寝:文陵

汉朝历史 由母亲董太后最初推行并主持

  有道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汉灵帝中后期的官员们,大概深有体会了,因为大大小小的官位都需要竞标,标价简明扼要:年俸的一万倍。也就是说,只要你支付得起一万年的相应年俸,想做官的,关内侯以下任你选,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有几个儿子

汉灵帝刘宏有几个儿子?汉灵帝刘宏子女有哪些?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简介

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汉灵帝(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每次“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谥号孝灵皇帝(

汉朝历史 汉灵帝刘宏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汉灵帝刘宏是古代有名的昏君,他把太监认作父母,贩卖官职以供自己享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