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Posted 纪律

篇首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具备了赢得天下的资本。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政治上的高手,曹操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经历了数次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之后,如何顺应天时、争取民心,也就成了摆在曹操面前的首要任务。

  但赢得民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有具体的行动和措施。

  战乱纷争的时代,行军打仗是免不了的。曹操深切地知道,连年征战为老百姓带来怎样的深重灾难。为避免不必要的生灵涂炭,曹操坚持从严明部队的纪律入手,努力塑造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想当年,曹操一举平定“李郭之乱”之后,不顾身心疲惫,又率军讨伐张绣。行军路上,“见一路麦已苍黄。民欲为食,闻兵来至,逃窜入山。”见此情景,曹操立即命令下寨,“会集诸将,更使人远近便叫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来听发放。”

  大家到齐之后,曹操直奔主题,慷慨激昂地进行了一番演讲:“吾奉天子明诏,招降讨逆,与民除害。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此去,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王法无亲,亦当遵守。仰居民勿得惊疑,不许流遗他界。”

  曹操的这番演讲很高明,也很诚恳,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又表明了被迫用兵的无奈,最后宣布了部队的纪律。纪律宣布了,关键还要看怎么执行,执行的力度。因为曹操治军一向森严,因此命令一经发布,“凡军经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只怕麦倒在路上。”军令执行到如此程度,恐怕古今也不多见。也正是因为曹操纪律严明,因此“于路百姓望尘遮道而拜,称颂圣德。”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曹操始料未及。就在曹操骑马行于麦田的时候,“忽惊起一鸠,马乃眼生,窜入麦中,践倒其卖。”刚刚颁布军令,自己却违反了,让人很是尴尬。按说,曹操马匹践踏麦田,纯属意外之举,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将士们理解,百姓们也体谅。但曹操不这么想:“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乎?”

  这里面,曹操的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打折扣。既然自己有言在先,曹操说完,“掣所佩之剑欲刎”。实际上,这应该就是个“技术活”了。曹操当然不能死,曹操死了,谁来统帅大军。但箭在弦上,曹操也是迫不得已。见曹操欲“自刎”,“众急救之”。既然不能让曹操自刎,当然还得有理论依据,还是郭嘉上前劝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残害耶?”曹操一听既如此,“吾暂记过”。接着,“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并斩钉截铁地说道:“割发权代首耳!”此言一出,“万军悚然。”

  不要小瞧这个“割发代首”,也不要以为曹操此举是在作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身体的每个部位包括须发都是不能随便割舍和抛弃的。反之,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曹操为了有力地执行纪律,先是为自己“记了一大过”,接受组织处理。接着又以“割发代首”的形式惩罚自己,可见其用心良苦,意志坚定。此举令人震撼,也表达了曹操执行纪律的决心。

  这个举动,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沿道之民,秋毫无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待一个政权,很多时候,群众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无疑,封建社会的曹操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甲午孟春于太原 莎翁重〕

相关参考

三国历史 割发代首的意思 曹操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割发代首的主人公是谁?割发代首的故事原文有吗?割发代首的白发文翻译是什么?古代割发为什么不能代首?曹操割发代首的寓意是什么?曹操割发代首的意思是什么?更多详情请看正文《割发代首的意

三国历史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

割发代首的意思 曹操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割发代首的主人公是谁?割发代首的故事原文有吗?割发代首的白发文翻译是什么?古代割发为什么不能代首?曹操割发代首的寓意是什么?曹操割发代首的意思是什么?更多详情请看正文《割发代首的意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历来都认为,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割发代首,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的“割发代首”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图霸业,首先要维稳,确保大小集团起码在名义上服从中央。淮南袁术称帝,维稳底线告急,曹操起兵讨伐。行军途中,颁布一条纪律,不得损坏庄稼,谁违纪,杀谁。偏偏他的马儿受惊,踩坏了一大块麦

是不是作秀

曹操的大墓被发现、发掘之际,想起了“割发代首”的故事。拉来一议,说是赶时髦也罢,说是有感而发也罢。网络配图割发代首一事,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

治世之能臣 为什么称曹操为

提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准皇帝们,魏武帝曹操绝对算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说“雄才大略”这个词语是对一个皇帝的最高赞美,那么曹操绝对当得起这四个字。但是也有人认为曹操诡计多端,生性多疑:梦中杀人、割发代首

曹操初当官即设五色棒惩戒权贵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说的是他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任何人都不能够例外。实际上,曹操在年轻时为官,也是执法严格,无论是豪强还是宠臣,都对他畏之如虎,没有人敢去惹他。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招致忌恨。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