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苏秦的宦海浮沉

Posted 苏秦

篇首语: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苏秦的宦海浮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苏秦的宦海浮沉

苏秦的宦海浮沉

秦国变法后,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光景,无论在政治、经济抑或是军事方面,都超过了东方的几个老牌国家。从孝公起,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他们不断向外扩张势力。邻近的魏国和韩国,便首当其冲,成了他们进攻的目标。

特别是魏国,自从被孙膑打败后,国力一蹶不振,秦国便趁机向它进攻,逼得魏王只好把国都迁到大梁。秦国还抢走了魏国黄河西岸的大片土地。

秦国的胃口越来越大,引起了其他东方国家君主的恐惧。

怎样来对付秦国的进攻呢?

当时,社会上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合纵”,一派主张“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以赵、魏、韩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兼并。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连横实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兼并。

正是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君主把对外政策看得更为重要。当时各国间的外交情况,使得靠游说获得利禄和官爵的游士、食客有了发言的地位。他们十分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

张仪是连横学说的代表人物,苏秦是合纵学说的代表人物。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的活动时期主要在齐闵王(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统治时期,那时张仪已死去十多年了。苏秦自称鄙人,可能是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传说他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在鬼谷子门下研习兵法。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他向当时名存实亡的周显王上书,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受到冷落后,一气之下跑到了秦国。他想:秦孝公曾下诏求贤,这里一定是个重视人才的地方。谁知惠文王思想保守,刚刚杀了商鞅不久,对外来的说客全都心存疑虑。尽管苏秦说得天花乱坠,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可他就是不用。他委婉地谢绝说:“秦国好比一只雏鸟,还没长出丰厚的羽毛,又怎能远走高飞呢?感谢先生不远千里前来赐教。你的意见虽好,可我们的力量还很单薄,等几年再来请教先生吧!”

苏秦碰了一鼻子灰,但还不死心。他住在一座简陋的小客栈里,整天奋笔疾书,为秦王献计献策。总共上书10次,可秦惠文王仍然不予理睬。

两年的时间在失意的期盼中悄悄地过去。这时,他带来的盘缠用光了,貂皮袍子也破了,绝望的苏秦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洛阳老家。

他穿着草鞋,挑着行囊,面目黧黑,形容枯槁,看上去,几乎成了一个要饭的乞丐。

苏秦到家后,又受到了家人的冷落,妻子不走下织机迎接,嫂嫂不安排饭食,就连父母也背过脸去,不向他说几句关心的话。

邻居们看到他那副狼狈模样,也背地里嘲笑他。说这小子不走正路,而以搬弄口舌为业,现在遭受贫困,那是活该。

亲人的冷落和邻居的嘲笑,虽然使他生气,但他内心深为愧疚,决心发愤读书,磨炼意志。他想:“只要有了真正的学问,何愁没有出头之日?”当天夜里,他翻箱倒柜,找到一本名叫《周书阴符》的兵书,传说为姜太公所作。从此,他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地研读起来。读书本是一件辛苦的事,白天还好对付,可到了深夜,就难办了。有一次,他实在困得难以挺住,眼皮子好像要粘在一起,说什么也睁不开来。他就找来了一把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直到鲜血流到脚跟,头脑开始清醒过来时才罢手。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读完了计划中的全部书籍,特别是那本姜太公的兵法,更是细心研读。他还专门研究了揣摩国君心理的方法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情况,觉得已经具备了游说各国诸侯的过硬本领了。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苏秦离开洛阳,来到了燕国首都蓟城。一年以后,他有幸见到了燕文公,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苏秦说:“这些年来,燕国人民还能安居乐业,不受战争骚扰,只是因为燕、秦之间夹着一个赵国,挡住了强秦通往燕国的出路。秦国曾经多次向赵国用兵,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直至精疲力竭;喘息片刻,接着又厮杀起来。正因为如此,燕国才得以安享太平。所以,您不必担心秦国的进攻,秦国也未能构成对燕国的直接威胁。但是,赵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如果进攻燕国,只要早上发兵,晚上便可以到达燕国边境。现在,您不去跟邻近的赵国交好,反而把土地送给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要是按我的意思行事,就得首先跟赵国结盟,然后联络中原诸侯,同他们合纵亲善,共同抗秦,那么,燕国的安全便有了保障,您也不必日夜为秦国的贪得无厌而担惊受怕了。”

燕文公听了连连点头,高兴地说:“感谢先生赐教,燕国的安危就仰仗您的安排了。”说罢,任命他为特别使节,置办了许多车马以及金银布帛、珠宝白璧,去赵国进行联络。

赵王听说燕国的特使苏秦带着重礼到来,亲自到郊外去迎候他。

赵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席间,苏秦对赵王说:“这些天来,我私下里为赵国考虑过,要想保境安民,当务之急,是要选择好自己的朋友。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要大五倍,军队超过秦国十倍还多。如果东方六国结成联盟,今后秦国不论侵犯哪个国家,其余五国都出兵相助。那时候,秦国便孤立了,它还敢欺负别国吗?可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用土地去贿赂秦国,以求得一朝一夕的安宁。我觉得这不是长治久安之策。要知道,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二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赵王只是静静地听着,还拿不定主意。

苏秦接着说:“我早就得知,大王的品德高尚,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赵国的臣民,也称赞您是一位能采纳忠言、决断疑难的贤明君主。现在,请允许我向您建议。如能由赵国出面,邀请其他五国君主,到洹(huán)水(在今河南境内,又名安阳河)之滨,歃(shà)血为盟,共同抵御强秦的进攻,大家约定,‘盟国中的任何一国,如有违背盟誓的行为,其余五国,得共起而诛之’,这样一来,秦国的军队就再也不敢走出函谷关了。大王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中原霸主。不知大王以为如何?”

赵王听得眉开眼笑,高兴得猛地站了起来,拱起双手,恭恭敬敬地对苏秦说:“寡人见识短浅,从未听说过这样好的主意。您真是送上门来的良师益友啊!为了赵国的长治久安,我愿意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

为了促成纵约的早日缔结,赵王封他为武安君,授相印,并委派他为自己的全权代表,带着100辆车子,1万镒(yì,1镒合20两)黄金,加上大量的珍奇异宝,去游说各国的诸侯,让他们参加到联合抗秦的阵线中来。

苏秦带着一个庞大的外交使团,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韩国。

韩国本来是个有险可守、军队强悍、装备精良的国家,只是由于将帅指挥不力,才落得个每战必败的下场。为此,韩国君主非常痛心。

苏秦对韩宣惠公说明了来意,接着指出:“韩国有20万可用之兵,而您却甘愿割地求和,受尽秦国的欺凌,真让人不可思议。要知道,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今天割去这块,明天割去那块,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吗?我看,长此以往,秦国不用一兵一卒,只要带个口信,您就会乖乖地向它献上自己的土地,然后可以得到一朝一夕的安宁,直到献完为止。俗话说:‘宁为鸡口,勿作牛后。’您现在以臣下的礼节去侍奉秦王,这跟做‘牛后’有什么不同呢?我私下为您感到羞愧!”

苏秦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观察韩宣惠公的表情。只见他脸色铁青,双眉横竖,按着腰间的佩剑长叹道:“请先生放心,我尽管驽钝,也决不向强秦屈服!蒙先生赐教,使我茅塞顿开,愿意驰驱赵王的左右。”

苏秦的激将法成功了。韩宣惠公赐给他黄金100镒,欢送他去了魏国。

魏襄王这时已经成了秦国的仆从,跟在它的背后,今天去进攻这个国家,明天去征讨那个国家。针对这种情况,苏秦便晓以利害,告诉他:“跟着秦国去侵略别国是没有出路的,对魏国非常有害。秦国是一个反复无常、不讲信义的国家,一旦加兵于魏,到那时,有谁愿意来帮助您呢?大王如能听从我的意见,同其他五国合纵亲善,就再也不怕秦国欺负了。所以,赵王特命我赶来为您贡献这条计策。不过,我以为,纵约的顺利缔结,还得仰仗大王的崇高威望。”

魏襄王终于做出了痛苦的抉择。他放弃了投靠秦国的政策,同意参加到合纵抗秦的阵营中来。

在齐国,苏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首先吹嘘齐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还盛赞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接着说:“像齐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有什么理由害怕秦国呢?韩、魏虽小,还敢同秦国对抗,实在令人敬佩。其实,秦国之所以不敢东进图谋齐国,就是因为韩、魏挺在西边的缘故。大王也许不大明白这层道理,还经常欺负它们,这实际上是在帮助秦国,撤除秦国东进的屏障。依我看,大王还是去参加洹水会盟。到那时,齐国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齐威王也表示愿意同大家一道,促成纵约的早日缔结。

苏秦的最后一站是楚国。为了争取这个南方大国参加他倡导的纵约,他用了许愿的办法,说什么只要楚王采用他的计谋,定叫中原各国诸侯向他称臣纳贡,服从他的命令,把各国的军队全都集中,由他指挥。到那时,各国的倩女美姬,就会充塞他的后宫;代马胡貉,将要装满他的外厩。一句话,要是合纵成功,天下将由楚国支配;反之,连横得逞,秦王将一统天下。最后,他用强硬的语气结束了自己的谈话:“情况就是这样,请大王权衡利弊,一锤定音!”

楚王大喜,迫不及待地对苏秦说:“请转告赵王,楚国决心同大家一道,共同抗击强秦的侵略。”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和口舌之劳,苏秦终于促成了东方六国的联合,从而开辟了抗秦斗争的新局面。

六国的国君都如约来到了洹水之滨,正式订立了合纵盟约。大家公推苏秦为“纵约长”,并为他挂上了六国的相印,由他负责各国之间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苏秦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俨然一国之君。他的车马还没有到达洛阳,周显王便连忙派人清扫驿道;家里人也张乐设宴,迎接他的荣归。回到家里,妻子吓得斜着眼睛看他,嫂嫂趴在地上不敢抬头。这时,苏秦笑着说:“嫂嫂,你从前那么傲慢,现在为什么又这样恭顺呢?”

嫂嫂结结巴巴地说:“因为……因为你现在做了大官,有钱有势,我怎敢在你面前再傲慢呢?”

苏秦面对着眼前的一切,深感人情淡薄。他拿出许多金钱,赠给了他的亲友。凡是有恩于他的人,都收到了十倍、百倍的回报。

相关参考

永康方岩的神话传说

永康方岩的胡公祠,是为了纪念胡公祠里的胡公大帝,他不是佛,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字子正,永康胡库村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陈尧叟榜进士,浮沉宦海四十年,为官清正,政绩斐然。晚年还曾奏

历史人物 大才子为何变成纵欲狂

  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他一生诙谐、滑稽

稳居相位20年,房玄龄的为官之秘

房玄龄,大唐开国名相,对大唐初年「”贞观之治”的形成可谓居功至伟。虽然经历宦海浮沉,三起三落,但仍能稳居相位,后世流芳,其中的秘诀,耐人寻味。眼光自幼聪敏好学的房玄龄,博学多才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他极

战国苏秦有多少才能 苏秦张仪谁厉害

苏秦和张仪哪个人更为厉害,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张仪的能力比苏秦强,有人认为苏秦相比张仪,苏秦更厉害,也有人认为两者没有谁比谁厉害,对于两者来说,双方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认为张仪比苏秦厉害的人这么想的

战国苏秦有多少才能 苏秦张仪谁厉害

苏秦和张仪哪个人更为厉害,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张仪的能力比苏秦强,有人认为苏秦相比张仪,苏秦更厉害,也有人认为两者没有谁比谁厉害,对于两者来说,双方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认为张仪比苏秦厉害的人这么想的...

春秋战国 苏秦张仪的高明之处

据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苏秦是学长,张仪是学弟,二人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个什么人不清楚,反正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因为他有四个学生:苏秦和张仪、庞涓和孙膑,这四个人在历史上均大名鼎鼎,所以鬼谷子很厉

春秋战国 苏秦为何要去齐国做卧底

 苏秦为何要去齐国做卧底?与燕易王母亲私通暴露  前无古人的六国丞相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代东周洛阳人,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一生,表面上摇摆不定,实际上一直忠于燕国,因为燕国是第一个

春秋战国 苏秦为何要去齐国做卧底

 苏秦为何要去齐国做卧底?与燕易王母亲私通暴露  前无古人的六国丞相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代东周洛阳人,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一生,表面上摇摆不定,实际上一直忠于燕国,因为燕国是第一个

春秋战国 合纵家--佩六国相卬的苏秦

  苏秦生在孟子同一时代的东周,是洛阳人。在战国的后期,是一片纷纷扰扰的局面,都畏惧崛起西边的强秦,没有一国真敢和秦国抗手争衡的。  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  苏秦见秦惠王,就向他提出了「吞并诸侯,称帝

春秋战国 纵横家苏秦的故事

  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