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要压制南方进士数量?照顾北方考生
篇首语: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安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明朝要压制南方进士数量?照顾北方考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明朝要压制南方进士数量?照顾北方考生
从唐宋以降,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大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占总数的71%。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这次选拔进士的榜单中,竟然全部录取的是南方人,将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与北方的教育冲突激化
事情发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52人。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能录取的进士中没一个是北方人?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服众?到了6月份,朱元璋亲自主持策问,三甲分别被授予山东人以及山西人,这次放榜中,录取的61人全都是北方人。
于是,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洪武三十年的这次科考竟然有2张榜单,一张全部为南方人,一张全部为北方人,“南北榜”的对立使得南北地域之间在科举考试上的矛盾空前紧张。
科举取士是国家大事,即使朱元璋能通过行政干预,硬生生给了洪武三十年这科北方考生进士名额,也不是根本之计。南方人读书考科举厉害,北方人考不过南方人,进士有被南方人垄断的趋势,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如若统计建文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之间的9榜进士,南方省籍的进士依然高达83.6%,北方生籍进士占11.6%,而西南省份的进士只占4.7%。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份,在整个王朝的人才选拔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何破解南方对于科考的垄断?
宣德二年(1427),诏令国家科举取士制度发生重大调整,每科录取进士100人,其中,南方人60人,北方人40人,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保证北方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可能。到了景泰五年,明王朝为了照顾科举力量更薄弱的西南地区,进一步对科举名额对应的区域进行了详细划分,南方考区55个名额,包括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布政司;北方考区35个名额,包括顺天府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布政司;中部考区10个名额,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布政司及凤阳府、庐州府、滁州、徐州、和州。此后,一直到康熙年间为止,明清两代各地区科举取士的名额比例在维持在55:35:10。这个比例基本与各考区的人口数字相吻合,获得较大认同。于是,全国之间科举竞争变成了各地区内的科举竞争,保证了文化教育落后地区,士子通过科举而晋升的可能性。
保证北方士子名额,另一种不公平
科举考试成绩本是能力的反应,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理应在科举考试上占据优势,政府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录取结果,这算什么道理?
对于明王朝来说,科举取士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笼络读书人的需要。“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衔接为学与从政两端。如果单纯看考试结果,而致使北方诸省的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
其次,科举取士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古代的应试教育,难免出现一大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南方教育文化发达、社会安稳,给了一批不谙世事、埋头科考的读书人土壤,这些“学霸”、“考霸”即使考中了进士,一旦要踏入官场,涉及实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朱元璋自己就对这些进士不怎么待见“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朕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朱元璋觉得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让科举暂停几年了。北方人不擅长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北方人不擅长从政。大学士杨士奇就认为“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如果科举考试是为个给国家选拔治国理政治的人才,那么,选拔实干型人才的需要大于考试成绩的需要,划定考区来限制南方考生而照顾北方考生,也就不失为一种变通。
相关参考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许多人疑惑为何南朝没有收复中原最终被北方吞并而隋唐交际时的南方地区也没有再出现一个南朝。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就从隋唐之交的沈法兴的经历说起,来分析南朝为何被北朝压制。最
明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会试发榜。榜上有名者共52人,均为江南考生,是为南榜(春榜)。北方举子开始议论纷纷。三月殿试又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北方举子大哗,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护南方人
一提起明朝被清朝所替代,很多人总是会责怪李自成,责怪他的叛乱耗损了大明的国力,致使明朝疲于奔命,两面作战,由此使得满清有了可乘之机,进而入主中原。但是,大明对清战争的失利真的仅仅由于两面作战吗?实际上
旁边就是大海,中国古人却视而不见,为何要耗费人力开凿京杭运河
随着魏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到了隋唐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因此自隋唐以后,历朝历代都要将南方的财富和粮食运输到北方的京城,对漕运越来越依赖。既然古代有漕运的需求,并
明朝的末期,整个世界已经撑持不下去了,岂论是北方的满清照样全世界的造反公民,都在一步步的压制着大明的生存空间。此时皇太极自动提出与明朝和谈,而且前提也没有狮子大启齿,可为何崇祯宁可让大明消亡也分歧意呢
明朝的末期,整个世界已经撑持不下去了,岂论是北方的满清照样全世界的造反公民,都在一步步的压制着大明的生存空间。此时皇太极自动提出与明朝和谈,而且前提也没有狮子大启齿,可为何崇祯宁可让大明消亡也分歧意呢
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就是清朝的发展地南方的建州是指福建的建州府(后改为建宁府)。辖区从整个福建渐渐缩减至今天建瓯市范围。首府建州原址即今天的建瓯市。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
纵观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赫赫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王朝的建都的选址多在北方,像洛阳这个古都城市先后就有十六个王朝在此定都,还有古都西安先后有十个王朝在在此定都,还有七朝定都开封和六朝定都北京等等。而定都
历史秘闻 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
明朝的末期,整个世界已经撑持不下去了,岂论是北方的满清照样全世界的造反公民,都在一步步的压制着大明的生存空间。此时皇太极自动提出与明朝和谈,而且前提也没有狮子大启齿,可为何崇祯宁可让大明消亡也分歧意呢
明朝和中华民国。1.明朝: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参加起义军,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农民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获得了一块立足之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