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再无知音

Posted 春秋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再无知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再无知音

 钟子期去世俞伯牙破琴:再无知音?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钟子期去世时,俞伯牙破琴绝弦,谓世上再无知音。

  俞伯牙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时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可当时最懂其琴技之妙的,莫过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之后,“知音”成了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千古,我却并不认同俞伯牙的“知音观”。

  据说,俞伯牙在认定钟子期为其知音后,有极长一段时间,两人断绝全部联系,第二次见面后便天人永隔了。

  俞伯牙独自一人孤芳自赏太久了。他需要钟子期这样的人通过琴倾听他的心声,但九泉之下的子期一定不愿看到莫逆之交因为自己的逝去永远关上了自己的心门,不再对别人敞开。

  钟子期不可能是俞伯牙一生中唯一能成为其知音的人,人的一生同样不可能只结交一个朋友。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当你失去一个朋友时,便认为没人能像他那样了解你,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看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如一则阳光下走出的传奇,可望不可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会弹两首曲子就拜把子掏心掏肺,对别人设防,这是生物的本能。相识相知,是互相打开心防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苦时甜,但结果一定让人愉悦,因为从此就能与人同喜、同悲。朋友的存在会让我们不会再有独存于世的孤寂,就如遇见子期之前的伯牙那样。

  我祝愿天下所有人都像伯牙子期一般可以互相道出心中最真切的想法,但我更希望人们能广交朋友。世上之人何止千万,真诚可信之人同样不少。伯牙啊伯牙,为何你就不愿再接受下一个知音?也许在你破琴绝弦的那一刹,他从你的背后与你擦肩而过呢?

 

  只因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说,只因子期对你了解甚深,你便认为此生中子期是不可替代、无法逾越的知己吗?如若在子期的墓前,你所悼念的方式不是这种极端做法而是以乐曲抒发你心中的哀痛,或许你就能有所释然,或许你便能吸引你的下一个知音的到来,或许……也许,这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相关参考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之后再无百家争鸣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得先了解春秋战国在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之下。上回说到周武王英姿勃发,推翻纣王暴政的事情。这是周朝的建立,那周朝又是怎样灭亡的呢?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就是周幽王,那个

历史秘闻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之后再无百家争鸣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得先了解春秋战国在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之下。上回说到周武王英姿勃发,推翻纣王暴政的事情。这是周朝的建立,那周朝又是怎样灭亡的呢?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就是周幽王,那个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

春秋战国 鲍叔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鲍叔牙力助好朋友

尹秀芝【根据历史故事改编】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士,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做官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职。一日,俞伯牙楚国公务完成返回晋国途中,适逢仲秋之夜,雅兴大发,船上抚琴弹曲----俞伯牙是当

历史典故 八拜之交详解之知音之交_伯牙子期

 【八拜之交详解】之知音之交_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

历史典故 八拜之交详解之知音之交_伯牙子期

 【八拜之交详解】之知音之交_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

诸葛亮曾亲自去吊丧一人,哭得肝肠寸断,这是为何呢

周瑜死后,诸葛亮带赵云乘船亲往柴桑吊丧,在周瑜灵前,亲自奠酒,跪在地上读了一段祭文:「”公瑾呀,你怎么就死了?我心里很痛苦呀,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呜呼公瑾,不幸夭折。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