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 浅谈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Posted 地主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国历史 浅谈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历史 浅谈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浅谈败退的国民党为何能在台湾“土改”成功

  土地用来干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开发房地产赚大钱了!但这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思路,此前几千年,都有个更明确的答案——种粮食。

  中国历史就是土地的历史,这一说法哪个史家都不会反对。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在大陆一败涂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土地。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者”形象受到农民普遍拥护,“解放全中国”的倡导有具体可感的内容,让国民党根本招架不住。

  吊诡的是,败退的国民党,甚至在还没彻底败掉时,却在台湾搞起了土改,而且搞成了。

  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台湾战后的土地改革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近乎山穷水尽的政权在宝岛站稳了脚跟。跟中国历朝历代土地重新分配相比较,这次土改基本没发生流血事件,还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鼓舞力量。

  为什么要在台湾土改?当然是大陆的教训太惨痛了。主抓土改的台湾省主席陈诚说:“地主享受的轻松快乐生活完全建筑在佃农的痛苦上”,这说法跟共产党没两样,然后他得出结论:这是“中国大陆落入共产党手中的一个主要理由之一”。

  这次土改被史家称为“最具野心”的一次土地重新分配计划,前期筹办工作动用了两千多名调查员,负责查明两百多万笔土地的大小、土质和所有权。在日据时代结束后,许多土地的所有权是混乱不清的。

  从1949年到1953年,国民党当局采取三个步骤推动土改,直到今天,台湾人还能朗朗上口:一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二是公地放领,三是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减租”是将耕地租金降到土地主要作物全年收获量的37.5%为限,此前,台湾的佃农要向地主支付50%的收获作为地租。公地放领是将从日本人手中收回的公有土地出售给农民,为了确保大部分农民能够买到土地,而不是被少数富有家族垄断,当局限定每个购买土地的人必须能够维持一个六口的家庭;“耕者有其田”是规定地主将持有土地超过3公顷的部分出售给“政府”,再按公地放领方式出售给佃农。佃农买地分十年支付,可在2.5倍年收入的价格下耕作所得到的田地,在超过十年的期限内用贷款归还土地款,并获得机械化与灌溉的协助。地主当然不会被当做阶级敌人打倒,而是获得70%的债券以及30%的公营事业股票,作为补偿。

  土地改革的效应几乎立竿见影,超过200万台湾人由此获得了财产所有权,农民的收入几乎增加两倍,从1949年到1953年,台湾的自有耕作土地从51%增加到79%。比起租来的土地,农民当然更努力地种自己的地。从1952年到1963年间,耕作生产力增加了50%。

  农业效率当然是明显提高了,但土改根本不是一件纯农业的事情,其影响远超农业领域。地主失去原有大片土地,但获得了债券和股票。许多地主转而从事工商业,原来一些拥有土地较多的地主变成工商巨头,比如板桥林家、鹿港辜家等,为台湾转型成为工业社会增加了助力。此外,社会的阶级落差被拉近,地主原本享有不可冒犯的半封建特权,强迫他们放弃土地后,大部分地主卖掉补偿他们的股票,之后土地价格跟这些股票双双上涨,为传统精英人士之外的台湾人创造了财富,贫富差距由此稳定地缩小。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居民所得是全世界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比美国与日本的状况还好。

  在政治领域,土改以前,台湾乡村的政治权力大都操纵在少数乡绅地主手中,其地位和权力的基础就是土地。土地改革使地主失去了权力根基,让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无形中减少了反对势力的潜在来源,影响了台湾地方政治的权力结构,不著痕迹地将台湾民间的组织动员力量瓦解,让国民党当局更从容地维系统治。

  说一千道一万,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搞不了土改却在台湾搞?为什么在台湾能成功?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拥有一个答案:

  不管在哪朝哪代哪个地方,既是改革,就有阻力。土地改革的阻力当然是地主,甭管是将地主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脚,还是好言相劝发债券发股票,你要重新分配土地,地主总归是不乐意,如何克服这一阻力,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简单来讲,在大陆,国民党统治阶层与地主阶级是重叠的,自己就是地主,自己要改革自己,当然阻力重重。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是外来的,地主阶级是本地的,改革就得心应手。

  严厉的土地改革与经济重整计划,对在大陆的国民党当局来讲是不可能的,会遭受富有阶层(地主居多)的抗拒,而富有阶层正是蒋介石的支持者。台湾不一样,国民党的高阶官员很少持有岛上的大片土地,大陆人倾向于把钱投资到生产企业,这样可以保证比购买土地的回收更快速。台湾地主虽有财富,却缺乏政治影响力,对大陆人为主的“政府”所支持的土地改革计划难以阻挡。

  为克服阻力,当局也表明了铁腕态度。陈诚本就是个军人,营造肃杀之气不费劲,他公开说:“三七五减租工作一定要确实施行,我相信困难是有的,刁皮捣蛋不要脸的人也许有,但是我相信,不要命的人总不会有。”这种话一出口,地主们只有纷纷“深明大义”,支持土改了。

 

  土改当然也付出了政治代价,地主阶级因为受到损失,许多人选择离开这座岛屿,其中有些人成为海外“台独”运动的基础,留在岛内的不少人后来成为“党外”运动和民进党的经济资助者。另外,当初的台湾知识分子大都来自地主家庭,也使国民党后来在舆论战中总被动挨打。但到了今天,没有人不承认,台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土改打下了基础。

相关参考

中统国统军统的历史和区别是什么

国统与军统为同一组织,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成立于1938年,早期领导人有戴笠、毛人凤。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陆续肃清了其残余势力。进入台湾后该组织一直存在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经国曾向蒋介石建议学习中共延安整风的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

文/胡新民邓小平在1950年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整风运动,那次整风主要是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目的是把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之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经国曾向蒋介石建议学习中共延安整风的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

文/胡新民邓小平在1950年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整风运动,那次整风主要是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目的是把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之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历史秘闻 国军败退台湾后,留下了很多官太太,她们提的要求既简单又可怜

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在国民党中的高级将领中,大多数都是出身军阀,那么不用多说,也是有非常多的老婆的。所以到了要退守的时候,这些军官的女人就成为了一个遗留问题。因为在当时需要运送的人

马步芳流亡沙特 民国马家军主要人物的结局

1949年,马家军主要头目在与解放军的争斗中失败;马步芳,马步青与马鸿逵追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而后辗转至他国,最后终老于他乡。马鸿逵离开台湾后长期居留美国洛杉矶,于1970年1月14日病死于洛杉矶。马

马步芳流亡沙特 民国马家军主要人物的结局

1949年,马家军主要头目在与解放军的争斗中失败;马步芳,马步青与马鸿逵追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而后辗转至他国,最后终老于他乡。马鸿逵离开台湾后长期居留美国洛杉矶,于1970年1月14日病死于洛杉矶。马

兰台说史·蒋介石敛财有术 为何还是败退台湾

1936年,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困马乏,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一方面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还未恢复,没法接受国际援助。另一方面,为了在即将开始的抗日战争中团结地主阶级,已经停止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渡

台湾本是蛮夷之地,为何清朝福建籍官员能在台湾做出突出政绩

台湾岛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其历史发展也与中国历史发展一道,同荣共辱,风雨相守。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有关台湾的记载,但是直到清朝,中央才开始对台湾进行集权治理,由此使台湾有了如今工商发展的基础。对清朝在

抗日名将孙立人为何入台后被幽禁了33年?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孙立人出任“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当天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蒋介石在这时起用孙立人,是因为孙立人有亲美的国际背景。希望通过孙立

抗日名将孙立人为何入台后被幽禁了33年?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孙立人出任“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当天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蒋介石在这时起用孙立人,是因为孙立人有亲美的国际背景。希望通过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