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公孙衍是谁?公孙衍的人物生平简介?
Posted 诸侯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公孙衍是谁?公孙衍的人物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公孙衍是谁?公孙衍的人物生平简介?
公孙,即王公的子孙。复姓“公孙”者,都是王公的后裔。公孙衍亦然,他是魏国王室的远支,先祖食邑于阴晋(今陕西华阴东),遂为阴晋人。虽为贵胄,但公孙衍没有沉湎于纸醉金迷之中,好学上进,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渊博的学识。
学问既成,公孙衍打算出仕,以博取功名富贵。
俗话说,名士择主而栖。公孙衍的父母之邦魏国虽也位列战国七雄,但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魏国乃四战之地,西有强秦,南为强楚,东是强齐,北有强赵,魏国无力向外扩张,自保也很难。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魏国只能是强邦的口中肉。公孙衍感到在魏国前途渺茫。西方的秦国国力昌盛,君主开明,欲建功立业者,纷纷投奔。公孙衍认定只有秦国才是他的用武之地,遂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西去入秦。
这时的秦国,已是惠文王君临。惠文王在公子虔等人的蛊惑下,车裂了其父孝公朝的改革者商鞅。商鞅被处死后,空出来的大良造——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公孙衍入秦后,他的才干逐渐被惠文王看重。惠文王五年(前333),公孙衍被任命为大良造。
公孙衍出任秦国的军政长官后,把出兵东进作为中心任务。惠文王八年(前330),他统兵出击父母之邦魏国,大败魏军,斩首45000余,生俘魏将龙贾。魏国被迫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之外的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让秦国。
第二年,秦军乘胜渡河进击魏国的河东地区。
魏国新败,且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南方的楚国也趁火打劫。秦军渡河深入腹地,构成极大威胁。
公孙衍建立盖世之功的时机到了,他踌躇满志,策划着对魏的军事行动。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功名富贵,却是他意想不到的免职。
这一切都是因为张仪入秦造成的。
张仪,也是魏国人,且也是王室支庶。此人能言善辩,才识过人。年少时拜在纵横家鼻祖鬼谷子门下,得其真传。他也是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来秦的。惠文王召见他,为他的才华折服,遂罢免了有功于秦且正在建立新功的公孙衍,任命张仪为大良造。
公孙衍愤懑不已,考虑再三,只好再回魏国。
魏惠王见公孙衍回来,大为亢奋,不计前仇,委任他为犀首。
公孙衍成为魏国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然而,公孙衍的兴趣却不仅仅是当好一员武将,他从国际局势着眼,劝说魏惠王与韩、赵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国。秦国最害怕东方各国联手,为了瓦解三晋同盟,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张仪麾兵攻魏,魏国朝野震动。公孙衍见状,又劝说魏国东交齐国,魏惠王接连两次和齐威王会晤。
公孙衍联合东方诸国共同对秦的行动,标志着“合纵”的产生。合纵,从地域上讲,是以韩、赵、魏为中心,东交齐国,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合纵乃合众弱以攻一强。针对公孙衍的合纵,张仪采取连横方针。连横,即胁迫、利诱东方诸侯事秦,东西相连为横。连横乃事一强以攻众弱。
为了粉碎公孙衍的合纵,张仪让秦惠文王借故免掉他的相职,装着气愤不过的样子出奔魏国,魏惠王惑于张仪的说教,任命他为相。张仪出任魏相后,便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鼓动魏国事秦。他大谈事秦的种种好处,引诱魏惠王上钩。然而,他的伎俩却瞒不过公孙衍的眼睛。但要粉碎张仪的阴谋,必须设法说服魏惠王。公孙衍遣人对韩国太子公叔伯婴说:“张仪已经使秦、魏联手了,他扬言:‘魏国进攻韩国的南阳,秦国进攻韩国的三川。’魏王之所以被张仪迷惑,是想夺取韩国的土地。韩国的南阳已经难保了,殿下何不把它暂时交给公孙衍,让他到魏王面前去献功。魏王得了南阳,便不会再与秦合作了。”公叔伯婴权衡了一番,为了韩国的生存,照公孙衍的计策行事。而张仪见魏惠王迟迟不肯拿出事秦的具体行动,便授意秦国出兵攻魏,施加压力。谁知,魏惠王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认清了张仪的险恶用心,遂驱逐了张仪,任命公孙衍为相。
就在这年,惠王驾崩,孟子称之为“望之不似人君”的太子嗣即位,是为襄王。
张仪的连横破产,便诉诸武力,出兵攻打魏、韩。
秦国的军事进攻再一次促成了东方诸侯的联合,在公孙衍的奔走呼号下,韩、赵、魏、燕、楚五国合纵伐秦,共推楚怀王为纵长。五国联军西进,推进到函谷关,被秦军击败,秦军乘胜反击。三晋局势危急。这时,在公孙衍的策划下,秦国西部的义渠戎乘秦兵东进之机,出兵攻秦。秦国大军远在东方前线,国内空虚,义渠戎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秦国许多地方。秦惠文王和张仪不得不从东方撤军,回头对付义渠戎。
公孙衍为魏国救亡图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昏庸的魏襄王非但没有认识到公孙衍的作用而更加信用他,反而罢免了他的相职,任命田需为相。
秦国策划新的军事行动,魏相田需鼓动东方诸侯合纵结盟,对付秦国。然楚怀王瞧不起田需,不愿参加,反而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曾在秦国为官,与张仪争权夺利,落了下风,遂投奔楚国。怀王没有重用他,反而让他充当使秦的使臣。陈轸想报复秦国,促成东方诸侯的联合。路过魏国时,他去拜访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不见,陈轸让人传话:“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公孙衍遂开门相见。“您为什么喜欢喝酒?”陈轸问,公孙衍苦笑道:“我无事可做。”陈轸说:“我让您多做些事,可以吗?”公孙衍急切地问:“怎么办?”陈轸道:“田需邀集诸侯合纵结盟,怀王不信任他。您对魏王说:‘臣与燕、赵两国的国王交情颇深,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事,为什么不来叙叙?请大王允许臣去。’若魏王允准,您不必多带车辆,有30乘即可。您把车停在庭院里,扬言要去燕、赵。”公孙衍依计而行。
燕、赵两国的外交官员闻讯,马上奏告他们的国王,燕王哙、赵武灵王马上遣人迎接公孙衍。楚怀王听了大怒,道:“田需约朕结盟,却派公孙衍去燕、赵,这不是欺骗朕吗?”不再理会田需的事。齐国获悉公孙衍出使燕、赵,担心公孙衍被燕或赵拉过去,急忙遣使会晤公孙衍,说齐王愿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授他相印。燕、赵闻讯,为拉拢公孙衍,也都授了他相印。楚国见状,也把一颗相印授给了公孙衍。齐、燕、赵、楚都授公孙衍相印了,魏襄王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任命公孙衍为相。
公孙衍一身挂了五颗金灿灿的相印。
数年后,张仪去世,公孙衍再次入秦游说,博得秦武王青睐,又授了他一颗相印。
公孙衍的事业、功名达到顶峰。
谁知,命运不济,公孙衍不久罹病,不治而死。
相关参考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公孙衍的生平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公孙衍的生平
公孙衍是战国后期合纵的倡导者,他才华横溢,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威震天下,和当时的张仪并称。公孙衍的思想明确,战略合理,但是因为联盟诸国的不配合,最后合纵还是被打败,最后没能阻止秦国的横扫天下。公孙衍的生平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对公孙衍的评价十分高,他认为公孙衍是个很厉害的人,冲冠一怒,使得天下的诸侯都威慑于他的辩才,而似乎天下的风云都是靠着张仪、公孙衍的舌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合纵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公孙衍的合纵思想,让合纵不断地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能够和秦国抗衡。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并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