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 两块大洋能买一亩地

Posted 民国

篇首语: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国历史 两块大洋能买一亩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历史 两块大洋能买一亩地

 民国时期的地价有多低:两块大洋能买一亩地

  在北京大兴见到一张老地契,说是民国十年农历十月,大兴康营村一位姓刘的佃户从地主手里买下四亩三分地,总共只花了七块大洋。也就是说,一亩地还不值两块大洋。

  大洋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但是购买力再强,民国时代一块大洋也买不了一百斤米,撑死了相当于现在两百元人民币。两块大洋呢?最多相当于四百元钱。花四百元买一亩地,是不是白日做梦?

  真的不是白日做梦,民国时代农村的地皮就是这么便宜。

  也甭说农村,就连北京城里的地价都低得吓人。我在北大图书馆见过另一张老地契,上面显示民国十六年一个名叫松海的八旗破落户卖掉了东直门外、光熙门内一块地,面积一亩五分,卖价是三十六块大洋。据我所知,那时候北京大学正牌教授的月薪能开到二百六十块大洋,教一个月的书,能买十亩地。

  是不是只有北京和北京大兴的土地这么便宜?不是。今年春节我的一个同乡兼同仁从自家老宅里翻出来四十多张地契,从民国十六年的到民国三十六年的都有,看看上面显示的土地成交价,统统低得可怜。

  比如说民国二十五年三月,杞县高阳乡(我的老家)一位名叫刘宗起的农民购买本村蔡韩氏的土地,总共五亩地,一百块大洋成交。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刘宗起又从本村张瑞云手里买了三亩地,四万七千元成交。四万七千元好像很贵,可它不是大洋,是法币,而民国三十五年已经是抗战后了,法币正在严重贬值,用购买力折算的话,四万七千元法币最多相当于现在几千块人民币。

  民国三十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出版了《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一书,该书第六章第一节列举了全国每一个省份的平均地价,全部折合成大洋,贵州每亩地不到一块钱,甘肃每亩地不到十块钱,河南每亩地十三块钱,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平均地价最高,也才五十块大洋一亩。由此可见,那个时代地价低廉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为什么土地那么便宜?因为在广大农村以及某些城市,土地的产出太少,而税费成本却太高,经营土地极不划算,故此买地的人不愿意出大价钱。吴组缃在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里举过一个典型例子:南京城里一个商人贷给乡下某油坊主两千块大洋,每年收些利息,后来油坊破产,油坊主自杀,商人去要债,油坊主的家人说:“要钱没有,我们用土地还账好不好?”商人说:“我们家也有一百多亩地,去年反倒贴了几十块大洋来完粮纳税,我要的是钱,要你的地干嘛?”旁边一个律师跟着帮腔:“这年头,地是个倒霉东西,是个瘟神,谁见了谁怕!”您瞧瞧,一个谁见了谁怕的东西,当然只能便宜卖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不值钱。民国时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少数大城市畸形繁荣,其他地方基本破产,土地放在广大农村和死气沉沉的故都北京非常不值钱,放在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地方却是寸土寸金。以上海为例,从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公共租界的地价差不多一年涨一倍,最贵时一亩地能卖三百万块大洋。还有广州,最繁华的惠爱路两边的商铺宅基,论井(折合十多个平方米)出售,每井高达四十万块大洋。跟其他地方几十块大洋甚至几块大洋一亩的地价比起来,广州、上海的地价贵了几万倍!

  为什么这几个大城市的地价会这么贵?因为它们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教育发达、文化先进,又没有土匪横行,有钱人都往那里挤,土地当然紧张,地价当然暴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流行批斗大地主,其实从经济上讲,农村的大地主远远不如大城市里的小地主活得划算——只要你在大城市里拥有一块地皮,把它租给开发商盖成房子(民国流行租地建房),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哪怕天天睡大觉,也能源源不断地收到惊人的租金,等租期一满,甚至还能把开发商盖的那些房子无偿收归自己名下(这也是民国时的惯例)。

 

  作者为专栏作家,著有《千年楼市》《食在宋朝》《祖宗的生活》。

相关参考

将自己地产过户给洋人 民国时期百姓为躲避赋税

古代中国很不平等,穷苦百姓有一口人就得交一口人的人头税,有一亩地就得交一亩地的农业税,而特权阶层却享受着免粮免税免劳役的优待,哪怕家有良田万顷,也不用缴纳一粒公粮。老百姓瞧着当然眼气,为了减轻负担,他

一块现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一块现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一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呢?我们应该查照历史上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等各种复杂因素来综合计算。从中华民国成立到30年代初叶,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

历史秘闻 解放军给这个伙夫发了两块大洋让他回家,谁知竟是敌副总司令

辽沈战役打响后,为了彻底切断敌人的退路,东北野战军决定集中主力围攻锦州,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往山海关的重要陆上通道。如果能攻克锦州,我军就可以将东北数十万敌军的退路切断,然后再分割歼灭,当时负责防守锦州的

历史秘闻 慈禧太后一天四万两白银的生活费是怎么花的?

据清朝末代太监小德张回忆:当年,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费是四万两白银。这四万两生活费,折算到海军装备上,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吉野级的巡洋舰、两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超级主力战舰,

慈禧太后一天四万两白银的生活费是怎么花的?

据清朝末代太监小德张回忆:当年,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费是四万两白银。这四万两生活费,折算到海军装备上,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吉野级的巡洋舰、两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超级主力战舰,

民国历史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在民国时期,一文钱和一个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购买力。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一家人的财产也就几十个大洋,那么真实的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民

历史秘闻 民国时期北京的大饭庄子一个月能挣多少大洋

【聊聊民国大洋的那些事儿】在民国时期,市场上流通着很多个款式的银元,所谓银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洋,在民国民间市场上,可以看到最多的是袁世凯的袁大头,背面有一元的字样,还能见到印有孙中山头像孙大头,当然

民国时期,家产一万大洋属于什么阶层

民国时期,散碎的白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铸造精美的银元或墨西哥的鹰洋,一枚重量有26—30克。即便是1935年,民国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废两改元。但随着货币超发、通货膨胀,法币越来越不顶用,

民国时期北京的大饭庄子一个月能挣多少大洋

【聊聊民国大洋的那些事儿】在民国时期,市场上流通着很多个款式的银元,所谓银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洋,在民国民间市场上,可以看到最多的是袁世凯的袁大头,背面有一元的字样,还能见到印有孙中山头像孙大头,当然

中国民国时期,资产一万大洋属于现在什么阶层家庭

民国时期,散碎的白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铸造精美的银元或墨西哥的鹰洋,一枚重量有26—30克。即便是1935年,民国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废两改元。但随着货币超发、通货膨胀,法币越来越不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