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Posted 鬼谷子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2、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情绪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有人英雄一世,最后没有败给敌人,却被自己的情绪打败了。刘备,一个胸怀韬略,志向远大的君主,汇聚天下文臣武将,在建立蜀国后,本可有机会一统天下,完成心愿的时候,却阴沟翻船,不得善终,结果让人唏嘘。然而历史上极其诡异的一幕是被誉为智慧象征的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对此却束手无策,甚至在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后感叹说,如果法正在,结果恐怕不至于如此。我们先看故事。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V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刘备才逃到了白帝城。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V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刘备失败之后,又悔又恨,说:“我竟被陆逊打败,这岂不是天意吗?”过了不久,他在永安病故了。

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此陨落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唏嘘之余,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总所周知,刘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温和,隐忍的形象,却为何落的晚节不保呢?有人说是因为他讲义气,为关羽报仇,也有人说他是万不得已,都有一定道理,但这并非说明情况,或许真实原因是,他被情绪这个恶魔给吞噬了。

鬼谷子当然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控制情绪,纵横学不是成功学,但是鬼谷子却给告诉我们,如何去利用他人的情绪而我们的游说。从东吴后期的策略看来,其实掐准刘备心思的人并非诸葛亮,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孙权和陆逊。在兵法里说到骄兵必败的道理,刘备之所以选择战争,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实力足以给东吴沉重的打击,可惜历史智慧导演人生,悲剧还是喜剧,还是要看历史如何导演。

其实战争和游说一样,前提是要看自己有几斤几两,然后再发动战争也不迟。鬼谷子说量权是什么?就是揣度实力大小,谋划胜算如何(诸葛亮都没有加入战争),若对局势衡量不准,就获不到强弱轻重的比较;若对诸侯情况揣度不准,就撑握不到暗地的变化。何为量权?一般有十个方面:一是度国土大小,兵力多少,财货有无,人口多少,富裕还是贪乏,富者与穷者各有多少;二辩各国地利,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三析各国策略谋划,谁更胜一筹;四量君臣亲疏关系,贤德者是谁,不肖者是谁;五看各诸侯宾客,良才与庸才各有多少;六察各诸候的命运福祸,谁吉利,谁凶险;七察诸侯友谊,谁可以利用,谁不可利用;八断各国百姓人心向背,哪国安定,哪国危机潜伏;九察百姓拥护谁,厌恶谁;十度不顺从的势力,哪些要提防,哪些可联合。若能将上述了解清楚,便达到了量权的要求,就是揣的最高境界了。

揣情,就是在对方最高兴时加大他们的欲望。他们既然有欲望,就无法掩饰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时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他们既然有害怕的心理,也不可能隐瞒住,情欲必然随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仍不见有异常变化之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从侧面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会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因此,我们常通过外象,来了解那些隐藏于内的实情。此即是“测深揣情”。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时候要认真量权,游说诸侯的时候,要认真揣情。

刘备之所以失败并非兵马不强,并非人心不齐,并非谋划失策,关键在于其被情绪所控制,结果烦了低级错误,还记得赤壁之战,曹操骄傲而败,而刘备同样被一把火给烧的前功尽弃,这把火不仅是陆逊的明火,而是刘备心中的怒火。因火而失去理智,所以我们再看待鬼谷子的时候,一方面要学习利用他人情绪,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自己不要被情绪左右。

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摇摆。刘备之所以能够赢,与诸葛亮的智慧密不可分。得到诸葛亮的他,胜战连连。所以对诸葛亮也不仅仅是君臣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尊重,甚至是敬佩。

不得不说,这种关系太过理想。于是我们不禁会发问:诸葛亮和刘备真的是同一条心,从来没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吗?

可惜,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大的分歧,这一颗同时烙印在诸葛亮和刘备心口上的朱砂痣——是吴国。

一听这话,很多人会怀疑,刘备诸葛亮感情那么好,这所谓分歧是不是言过其实?这疑问来得确实有理有据,让我们先看看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

刘备自己曾说过,有诸葛亮在辅佐他,他就好像回到水里的鱼儿一般,悠然自得,从此对他是言听计从。相比之下,甚至连张飞、关羽这些结拜的老兄弟都比不上他们二人来得亲密。这尤其表现在曹操的儿子代替他老子坐上皇位以后,众人都一致认为,刘备应当称帝,刘备的伪善让他拒绝了大家的提议。

而诸葛亮轻描淡写的一番话就让刘备改变了想法,还夸赞:“诸葛亮不仅能帮助我克服弱点,协助我布施天子的福泽,让汉室的光辉满照天下。”往后,更是把刘禅和整个国托付给诸葛亮。从此在青史上,他们俩就是君臣的模范。

然而,这些亲密下掩盖的裂痕却是惊心怵目的。刘备在坐上皇帝的宝位后,一心想报复当年将荆州失给孙权,杀死关羽的仇。于是在黄袍加身的第一年秋季兴兵,亲率诸军伐吴,为关云长报仇。出发时虽然意气风发,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刘备被孙权打败,不得不撤退到永安驻兵,一年以后因重病而死。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是没有先兆的,在刘备出发前,蜀国的群臣谏书堆了厚厚一沓,而刘备固执地不听任何建议。那么,提意见的群臣里有没有诸葛亮呢?然而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关于诸葛亮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态度。可是,既然是天子御驾亲征,又是群臣都反对的一次战争,就算诸葛两没有随军前往,也总该有和刘备有过交流吧?

在《三国志·蜀书》中有一句话,写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西行,必不倾危。”,这是在彰武二年,刘备大败而归回退到白帝城时,诸葛亮说的。可以轻易看出,不管刘备有没有参与或者这次刘备的御驾东行,他实际是不赞同这次东征的。

历史让我们看到,尽管诸葛亮对这次决定并不赞同,可是他并没有阻止。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刘备和诸葛亮在东吴上的分歧已久,并且刘备内心固执,不会让步。不劝谏不等于同意,纵观他们在对东吴的问题上,两人始终有很大矛盾。诸葛亮一生都不愿对东吴动武,而是亲和为上,这已经是诸葛亮观念里不可改的一笔。

曹孟德在长坂坡击退蜀国兵将时,诸葛亮就向刘备请命,主动去说服孙权,促成了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从那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形成了坚定不移的联吴想法。在诸葛亮成了蜀国的掌权人以后,他立马就派出使臣,与吴国建立同盟关系。不论是小到军事冲突,还是大到发动战争,诸葛亮都没有再对东吴动过兵。

可就算诸葛亮的观念再深,刘备却和他截然不同,他对于东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有益于自己的则联合,不利于自己的则兵刃相见,来得直接。与诸葛亮的情感虽然深厚,但他毕竟才是掌握蜀国所有权利的天子。就算是在联合的时候,他也始终保持着警惕。如刘备得到宜州后,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却说等到得了凉州再还给他。

又到了二十四年,刘备并没有报备,就自己率先坐上了龙椅,打破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孙刘联合局面。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对待东吴的做法的明显区别。

可是为什么鲜有人发现呢如此大的分歧呢?这便要归功于诸葛亮的智慧了。一个处于前进趋势的团队是不可能不出现矛盾的,可内部的分歧绝不可以轻易让别人看到,尤其在封建社会的君臣制度下,臣子更是不能表现对天子的不满,和他们的不一致。诸葛亮作为臣子的典范,他十分懂得,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刘备的这次不妥的决定,就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诸葛亮没有再劝,而是负责前方粮草军火供应的同时,也在朝中稳住了局面,让刘备没有半点忧虑。

这种分歧在《三国志》等等师叔的刻意趋避下,大家并不能很容易看到,但它确实存在。不过诸葛亮的委曲求全,却让这种分歧,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君臣之情,在不完美上臻于完美。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三国中诸葛亮真的会草船借箭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尽忠职守的神军师。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以求其助他赢取天下。不出山门,便可通晓天下事,诸葛亮以其超群的智谋,为刘备披荆斩棘,开创蜀国,形

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

揭秘三国诸葛孔明和刘备真的是“一条心”吗?

“刘备之德近乎伪,诸葛亮之智近乎妖”,刘备诸葛亮这对主仆在历史风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以蜀国的成败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明显的讨好分不开。然而世人皆知,刘备集团的大脑诸葛亮几乎左右了整部小说的前进

三国历史 三顾茅庐的故事真的有在三国时期发生吗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

诸葛亮真的会隐居一生吗? 若没有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并为此而大力招揽人才,因此真正有才之人不用君主将他放置“囊中”,也能够脱颖而出。诸葛亮跟随刘备时已经

诸葛亮真的会隐居一生吗? 若没有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并为此而大力招揽人才,因此真正有才之人不用君主将他放置“囊中”,也能够脱颖而出。诸葛亮跟随刘备时已经

历史人物 刘备让位诸葛亮是真的吗 刘备是不是真的让诸葛亮取代刘禅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让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一直以来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认为刘备太虚伪,临死前还在试探诸葛亮,说什么:要看着刘禅能辅佐,就辅佐,若不能辅

历史人物 曹操真的把刘备当英雄吗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真的把刘备当英雄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以刘备当时的地位难道真能让曹操将他认作天下英杰吗?其实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煮酒论英雄这件

历史人物 曹操真的把刘备当英雄吗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真的把刘备当英雄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以刘备当时的地位难道真能让曹操将他认作天下英杰吗?其实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煮酒论英雄这件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