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毋遇客兵”

Posted 百姓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毋遇客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毋遇客兵”

   时有民谣:“花瓦家,能杀倭。”江浙地区的百姓是爱憎分明的,早期瓦氏夫人率领的狼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但后期的狼兵完全成了扰民的虎狼之师。

  庞大而混杂的客兵,素质不一,习俗各异,被临时拼凑到江浙这一富庶地区来,军纪就成了第一难题。张经在派系斗争中被朝廷冤斩之后,客兵更成了失缰的野马,《筹海图编》里有如下记载:“弃戈鼠走,所过道路,率又逞其狼豕贪残之性,白日剽掠,昏夜则污渎妇女,一或捍拒,则露刃而哗,杀人无忌,故谚曰:宁遇倭贼,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避,遇兵不得生。”各地的土司兵对民间的搜刮之狠之密无以复加,当时一伙流寇这样对老百姓调侃:“别抱怨啦,我们最多是梳子,他们土司兵是篦子。”千里迢迢调来的援兵,居然比倭寇对老百姓的危害更大,真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一提的是,明王朝之所以喜用土司兵,不是单单因为其骁勇。汉兵出征发安家、行粮两项银子,而土司兵只给行粮,每个士兵一天只有一分二厘银子,再算上土司头目的克扣,穷年在外征伐的土司兵不掳掠,实在没法生存。  拿狼兵来说,自张经死后,加上七月瓦氏因病离开前线,失去头目约束的狼兵开始了对民间的大肆劫掠。明人严从简记述道:“初至,甚有纪律……经去后,又随阃帅往来年余,竟无成功而还。于是所至骚扰,鸡犬不宁。闻瓦氏兵至,皆闭门逃出,殆与倭寇之过无异焉。”  再有,民族和生活习惯的迥异,也使狼兵和当地百姓的误解、对立越来越严重,比如狼兵皆以白巾扎头,是岭南人的习俗,当地人就反感:怎么像天天死人戴孝一样。再如狼兵“日需蛇犬为食”,江浙人不理解,骂他们是狼人。  有明一代,狼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军事组织,屡屡被当做救火队员,被朝廷用于平叛、抗击外寇所征调。崇祯年间,大名鼎鼎的宁远守卫战中,袁崇焕的守城卫戍部队中就有五千广西狼兵。  到了清代,土司兵被征调的几率大幅减少,加上清政府大刀阔斧地“改土归流”,“狼兵”终于不复存在。

相关参考

成吉思汗的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皇后的介绍

合答安皇后是铁木真的妻子,为人心地善良,铁木真逃到她家时,合答安将铁木真藏起来,并且巧妙的阻止了追赶的人的搜查。这种冒着危险搭救的行为让铁木真心存感激,且当地有遇客婚的习俗,铁木真对合答安发誓,如果能

没有主力野战军 孙承宗的全面退守策略的问题所在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是孙承宗早在天启年间就提出的复辽方略,此方略核心就一个字——“辽”。在孙承宗看来,客兵皆不可用,只有辽东汉人才能真正保家卫国,与其徒耗钱粮调来那些无用的客军,不若用心打造

没有主力野战军 孙承宗的全面退守策略的问题所在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是孙承宗早在天启年间就提出的复辽方略,此方略核心就一个字——“辽”。在孙承宗看来,客兵皆不可用,只有辽东汉人才能真正保家卫国,与其徒耗钱粮调来那些无用的客军,不若用心打造

明朝历史 明朝强吗?明朝弱吗?

明朝已经有建立「里甲制度」,规定里甲内的民户必须互保,互相监督,并特别编制用来登记各户人口和财产状况的「黄册」及登记每户土地并绘图标明其四周边界的「鱼鳞图」,这样对于人口数量以及收取税收来讲会更为正确

明朝历史 明朝王守仁——明朝第一牛人

 明朝王守仁——明朝第一牛人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明朝历史 明朝四大奇案

明朝四大奇案。明朝四大奇案。是指中国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妖书案的总称。而魏忠贤利用这些事件借机打击东林党。中文名,明朝四大奇案。四大奇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妖书案。朝代,

明朝历史 明朝治藏历史揭秘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朝治藏历史是指朱元璋1368年建明朝于南京,至1644年清兵入关,于北京建立清朝前这期间内与西藏的关系史。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明朝疆域“计明初封

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至灭亡的过程?

一、我想请教有关明朝开国至灭亡的过程?二、我想请教明朝开国至灭亡共有那些皇帝及有那些事迹?三、我想请教明朝的从大到小的官职? 一、我想请教有关明朝开国至灭亡的过程?明朝(1368年1月23日

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元勋有哪些

 明朝开国元勋有哪些?有多少得以“善终”?  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  (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

明朝历史 明朝大太监有哪几位

 明朝大太监有哪几位?最后的下场如何?  明朝历史宦官以用事之久、握权之广着称,明朝的宦官们插手朝政、把持国家政治经济各领域,将阉宦之患发展到叁千年历史之极致。那么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