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 当钱使用的贝壳
Posted 贝壳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夏商周 当钱使用的贝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 当钱使用的贝壳
当钱使用的贝壳
谁都知道,商品的流通离不开货币,没有货币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
那么,货币又是什么东西呢?说得通俗一点,它就是我们日常用来买东西的钱。
货币不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发明出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还只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人类在远古的时代,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只能以群体为单位,过着原始生活。冷了,披上兽皮、树叶;饿了,嚼着野果、生肉。住在阴暗潮湿的天然洞穴里,忍受着饥寒的双重煎熬,根本没有剩余的物质可言。所以,也没有人想到要把群体或自己赖以维持生存的东西拿到另外一个群体中进行交换。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产品逐渐有了剩余。这时候,邻近氏族或部落之间,偶尔相互赠送一些各自特有的“产品”,用以联系感情。如果说这种相互间的“礼尚往来”也算是一种交换,那么,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交换活动了。
这种交换的方式,说什么也不能算是一种经常性的有意识的互通有无,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畜牧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私人占有的剩余产品增多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换才开始产生,并逐渐频繁起来,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些拿到市集上交换的物质也就成了商品。从这时起,社会上便有了穷人和富人的区分,开始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最初的交换形式,都是以物换物。比如:用一头牛换几套狩猎的器械,或生产用的耒、耜、刀、斧等工具;用一袋粮食换一些日用的陶器或其他生活用品等。自然,上述的牛和粮食还可以同另外的物品进行交换,甚至抓来的俘虏也可以当做商品进入市集。我国西周孝王时铸成的一樽青铜鼎上,就有5名奴隶才抵“匹马束丝”,即1匹马加1束丝的记载。可见当时奴隶的价格是相当低的。
至于交换的具体情形,虽然找不到翔实的史料佐证,但从古籍的零散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如下的一幅图景:在一些相邻的氏族部落之间,有那么一块被大家公认的空旷地带,这里就是交易市场。到了一定的时期,大家肩挑背驮,有的牵着牛犊,有的赶着羊群,三三两两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交换协议。人们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高高兴兴地返回住地,于是,市场很快变得冷冷清清,再也见不到一个人影了。
这种热闹的交换场面,开始是不定期的。到了后来,便逐渐固定下来,有的地方是双日一次,有的地方也许是三日或五日一次,或者时间更长一些。这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或部落间的协商来决定。
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只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终于被一种新的交换方式所代替。这是因为日益丰富的物质资料,使交换的产品范围日益扩大,而以物易物这种原始的办法,不仅换算不便,更为重要的是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如果拿一只羊换两只半陶罐,或四分之一张兽皮就不好办了。如果要换,就得有一方吃亏,或者得将羊和兽皮分成若干等分;陶罐又是不能分成两半的。所以,往往造成交换的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交换实践中,找到了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那就是在交换行为发生以前,先将自己手中的产品,换成一种被大家乐意接受的东西,再用这种东西去同别人进行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便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商品,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有了这种东西,交换中发生的许多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那么,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它可能是狩猎用的弓箭、种植用的工具,也可能是牛、羊等牲畜活物。总之,一切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可能充当这种交换中的“媒介角色”。但这些东西不是笨重就是价值太高,或者容易破碎,人们使用起来仍感不便,后来被逐一淘汰,弃置不用。实践证明,只有一件东西久用不衰,那就是海边的贝壳。这东西不仅质地坚硬,色泽绚丽,小巧玲珑,还便于携带和计数。就其用途而言,除了供人玩赏外,还可串在一起,作为饰物佩戴在衣服或脖颈上。再者,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东西可以驱凶避邪,消灾弭祸,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物,所以它在交换中,便以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渐取代了其他的一般等价交换物,登上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历史舞台。据我国古籍记载,至少在商代,它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货币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贝壳果真成了当时通用的货币,那么,在我国辽阔的万里海疆上,贝壳俯拾即是,人们满可以随便捡来据为财富,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还有谁愿意进行艰苦的劳动,去生产各式各样的物质资料呢?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谁都知道,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低,加上交通工具简陋,多数人是不大可能远离自己祖居的部落,到滨海地区进行有意识的“淘金”活动。即使少数人敢冒风险,可以拾回一些贝壳,就数量而言,还是比较少的。何况这种冒险活动的成功率极低。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冒险者的鲜血和牺牲。
再说,当时能用于交换的也不是所有的贝壳,而是一种比较珍稀的齿贝。这就更加难以得到了。
贝字在当时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都为贝壳的形象。在现存的汉字中,凡是与财富有关的字,诸如贫、贱、财、货、赏、赐、贡、贺,直至贪、赂、赌等,都用“贝”字作为表意符号。这就足以证明:贝壳这东西,确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通用货币。
那么,人们在交换中又是怎样计数的呢?最小的单位自然是“个”。为了使用的方便,在交换前,人们往往先把它们钻上小孔,10个、20个地贯穿在一起,每两串叫做一“朋”。现在的“朋”字,就是模仿它的样子造出来的。至于当时的一朋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今天的人们无法得知。不过,商王和贵族的赏赐一次最多只有十朋,可见,一朋的价值还是相当可观的。到了周代,则有一次赏赐达百朋的。
人们用天然贝壳作为交换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贝币在云南一带一直用到清代初年。到了商代末年,出现了铜贝。这是一种模仿贝壳的形象铸成的货币。别看它的形状和天然贝壳相似,功用也没有两样,可是,它的出现,宣告了一种新型货币的诞生。从此,人类进入了人工制造货币的历史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铜贝的面世,并没有使天然贝壳很快退出交换领域。这是因为,那时的商业活动还不十分发达,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要想铸成一枚铜贝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人们对天然贝壳的钟爱,所以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它仍然是一种为人们乐意接受的交换手段。直到春秋时期,它才逐渐被继之而起的形形色色的金属货币所替代。
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到处通行。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地自行铸币,所以货币种类繁多,主要的形制有铲形(布币)、刀形(刀币)、方形(爰金)、椭圆形(蚁鼻钱)、圆形(环钱)5种。布币是由当时一种叫做“镈”的小农具演变而成的。“布”与“镈”同音,故称布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废除刀、布、贝等币,统一了全国的币制,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相关参考
原标题:贝壳细细磨嵌成明瓦窗什么,古代工匠有本事把贝壳镶嵌到窗户上?这么高难度的事怎么做得到呢?为什么把贝壳镶嵌的窗户叫做明瓦窗呢?它们跟现在的玻璃窗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可以在哪里看到这样的木格花窗呢
当代区块链的概念出现刚刚超过10年,但类似尝试却在悠久的过去就有了案例。何况从一开始起,这类机制就与货币经济息息相关。或许你会觉得贝壳原始落伍,但它作为货币的历史却在很多地区盛行到19世纪。哪怕是在互
海贝壳和蜗牛壳是怎么形成的?解答专家 弗朗西斯·霍恩(FrancisHorne)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学家蛤蜊、牡蛎、蜗牛以及其他软体动物的外骨骼被称为壳,它们不像一般动物那样由细胞构成,而主要由碳
考古学家们报告称他们似乎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境内发现了当年玛雅人公主的遗骸。本次发现的地点是在古城“Elperú-Waka”附近,根据鉴定,这一墓葬可能属于公主“Kabel”。她是当时一个名为“Wak”
考古学家们报告称他们似乎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境内发现了当年玛雅人公主的遗骸。本次发现的地点是在古城“Elperú-Waka”附近,根据鉴定,这一墓葬可能属于公主“Kabel”。她是当时一个名为“Wak”
考古学家们报告称他们似乎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境内发现了当年玛雅人公主的遗骸。本次发现的地点是在古城“Elperú-Waka”附近,根据鉴定,这一墓葬可能属于公主“Kabel”。她是当时一个名为“Wak”
考古学家们报告称他们似乎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境内发现了当年玛雅人公主的遗骸。本次发现的地点是在古城“Elperú-Waka”附近,根据鉴定,这一墓葬可能属于公主“Kabel”。她是当时一个名为“Wak”
家中挂五帝钱的危害如果是来路没问题的,是不会有危害的,如果是墓地盗墓出来的,那就是阴钱,就会有负面的作用,让家人运势倒退的。那么怎么判别了?首先,从铜钱的外观看吧,墓地出来的,肯定是锈的特别厉害,一般
一般人可能认为盗墓是缺钱的人才干的勾当,盗墓与不差钱的人无关,更与不差钱的著名女人无关,其实这样想就错了错了。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既是古今第一位合法消费男色的女人,也是掘墓焚尸的狠角色,盗
五帝钱的摆放方法图片五帝钱,真品是清代的钱币品种;真品有收藏价值的;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五帝钱的图片和介绍?五帝钱”并不是一个收藏界的“专业术语”,之所以为人们广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