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政权创建初期与豪强士族的关系
Posted 士族
篇首语: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吴政权创建初期与豪强士族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东吴政权创建初期与豪强士族的关系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由此便开始大批南迁。北方的很多豪强士族带领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也开始南迁。这些人到达南方后,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或者人物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同样江东的士族豪强也需要这样的人物来维系江东地区的稳定,保护他们世代相传的经济利益。由此,他们便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崛起的孙氏政权。然而,孙氏政权对江东豪强士族的认识有一个转变过程。
孙氏初入江东,并没有认识到江东大族的实力,认为不用依靠当地的士族就可以在江东站稳脚跟。因此,孙策当时就处决了他认为反对他的州郡长官王朗、许贡等人。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这一做法欠妥,不利于团结江东人士,也不利于自己政权的创建,便开始拉拢和利用江东士族。自此之后,开始大量任用江东人士。在他身边,除了北方南下的部分大族之外,还有大批江东人士,如朱治和虞翻,皆南方大姓士族。他们在孙策进入江东前后便开始尽力辅佐,忠心耿耿,不但巩固了东吴政权,而且也提高和维护了自身利益。孙策在初创政权之时,就十分重用士族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且在临死之时,又以孙权托于张昭,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孙策这一措施确实保证了孙氏政权的发展。孙策死后,南迁的士族大都尽力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氏兄弟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也维护了江东地区的稳定。
东吴政权不断向南拓展势力时,遇到了世居南方的土著居民的反抗,士族全力帮助孙权镇压反抗的山越人民,如顾雍、全琮、陆逊等。吴郡人陆逊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制定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比如在他管辖的地区劝课农桑、开仓济民,巩固了东吴政权在这些地方的统治。他还向孙权建议,对山越采取剿抚并用的措施,在不断打击的同时,将山越人们迁出山区,使他们成为吴地编户齐民。“嘉禾六年(公元237)……郡民吴遽等果作杀,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②这样,不仅解决了山越人的反叛问题,而且增加了东吴的人口,也增加了东吴的税收,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增强了东吴政权的经济实力。同时,与曹魏和蜀汉的斗争中,豪强士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设计联合蜀汉击溃了曹操的80万大军,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的70万大军。这些豪强士族在不同领域内支持和推动着江东的不断发展和东吴政权的不断巩固。
魏、蜀、吴疆域详解(组图)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三国(220年到280年)
汉末,外戚、宦官争权,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之子丕,废献帝刘协。
220年 魏国建立(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废除献帝,汉亡,国号改魏。文帝曹丕、阴帝刘睿(又,念:rui)、齐王刘芳、高贵乡公刘(mao)、元帝刘奂。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元帝刘奂,魏国亡,国号改晋。
221年 蜀国建立 (221年-263年)
蜀与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刘备,据四川而联吴抗魏。曹丕灭汉于220年,221年,刘备自立为帝。备死后,子后主刘禅即位。公元263年,魏灭蜀。
222年 吴国建立 (222年-280年)
孙权,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据江东而联蜀抗吴。公元222年,孙权继曹丕、刘备之后,称帝。经会稽帝孙亮、景帝刘休、末帝刘皓。公元280年,晋灭吴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正在流亡中的汉皇室后代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处说孙出兵,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在经济上也给予优惠。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但已和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性质不同,是有顺应民心所向的统一战争性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因此统一战争的主角最后落在魏晋方面。三国鼎立局面对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来说,是一历史的进步。三国中以吴国的时间最长,共52年;次为魏,共45年;再次为蜀,共43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相关参考
东晋中流砥柱式名将 出身门阀士族的北府兵创建者 淝水一战天下知
383年12月的一天,谢安正与当时的客人在亭中下棋,相比于这位江左风流宰相的镇定自若,来访的客人倒是显得局促不安。这是因为当时一统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兵临淮水,眼看就要打到东晋的首都建康了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
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演变,是孙吴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田余庆先生首先提出后,学者多有论及。依笔者之见,自孙吴立国至孙皓亡国的半个多世纪里,两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相对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时,他以南阳豪强集团为基本力量,起来反对新莽政权,并
姚启圣是清康熙一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先是汉族人。后来清军入关,进攻浙江之后,姚启圣前往通州之时,因为被当地豪强侮辱而加入清军。此后姚启圣通过清军册封的通州知州之职,将豪强捕杀,便辞官而去,四
姚启圣是清康熙一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先是汉族人。后来清军入关,进攻浙江之后,姚启圣前往通州之时,因为被当地豪强侮辱而加入清军。此后姚启圣通过清军册封的通州知州之职,将豪强捕杀,便辞官而去,四
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为几个势力集团: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又有鲜卑士族,都各具风尚特点,势力也有强弱,但没有统一的等第标准。当时,江南、北方士族势力衰微,以崔、卢、李、郑为
东汉末年的樊城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下关羽率军进攻荆州南郡(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战役。此战令蜀汉的实力受损,损兵折将,丢了荆州,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此外还导致蜀
蜀汉的五虎将有张飞、关羽、马超、赵云、黄忠,曹魏的五虎将有张辽,张A,于禁,乐进,徐晃,同样作为三国鼎立之主要角色的东吴,人才培养氛围要优于蜀汉与曹魏,立国初期,猛将兄即有数十位之多,为何《三国志》与
1905年雅典通讯社创建雅典通讯社创办于1905年,创办初期规模很小,只抄收哈瓦斯通讯社(即法新社)的新闻。从1931年开始,逐渐被希腊政府控制,规模随之扩大。1944-1956年间,该社先后与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