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语言文化:“小儿锦”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Posted 回族
篇首语: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回族的语言文化:“小儿锦”是怎样的一种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族的语言文化:“小儿锦”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小儿锦是巴音郭楞回族曾经使用的语言,现个别语词仍在民间流行。回族语言是由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转小儿锦语,再转为汉语的。文字也是由阿拉伯文、波斯文转为小儿锦文,再转为汉文的。13世纪初,蒙古西域军在东征灭南宋中,数以百万计的西域亲军在中国南方落户。为了与汉族人民交往交流的方便,学会了汉语用于社会交际,在本民族内部则用本民族语言,这种双语现象大约流行了200年,到明朝年间,由于南方方言太杂,官话难以通行,硬性在我国南方推行北京官话,从而加速了回族由双语转为汉语的进程。
当时回族人学会完全使用汉语后,绝大多数人还不识汉字,为了便于学习汉文和日常记事的通俗需要,使用阿拉伯文字创造了一种辅助性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近代称“小儿锦语”,这一名称是由“消经”一词而来,原意为将《古兰经》译为汉语而加以消化理解的意思。早在13─14世纪之交,一些流行于中国的波斯文伊斯兰教经典中,在引用阿拉伯原文时都旁注“小儿锦”文字,后来有些伊斯兰教经典,如《卧尔兹》等都有小儿锦语的译本。
清朝民国年间,在民间念过经的回族人日常记事、通信往来时,大多采用这种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一些粗通汉文和刚经过扫盲的回族人,遇到不会写的汉文时,仍使用这种文字代替。
从15世纪初起,回族语音的转换经过了500多年,转用了汉文后,同时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既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回族虽使用了汉语语文,但在使用中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如回族经堂语的结构词汇,日常生活语汇方面在使用时,仍然保持着小儿锦语起始及发展的一些特殊语汇的表达方法,保持着小儿锦语的痕迹。特别是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民族内部的交际中,常夹杂一些阿拉伯和波斯语的语汇,以及直泽不合语法规范的短句式,体现了其民族语言的遗留和回族使用汉语汉文中的一些特点。
相关参考
基本简介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瑶语是指华南瑶族使用的语言的合称,又作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语族。在苗瑶语族中,瑶语支的几种语言,通称勉语,另外瑶族所用的语言亦包括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和巴
远古之时,日本人虽有自身的语言,却没有记录的方法,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据日本《古事记》记载,285年,百济的汉人博士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孝经》等带往日本。三国时代以后,汉字、汉文化
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汉文化在其先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在唐宋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的圣训,吸引和驱使大批的穆斯林翻山越岭、飘洋过海,踏上了中
回族音乐是随着回族的产生、发展而传播、推广的。研究回族音乐不仅要研究回族的历史发展,而且要研究伊斯兰教,从中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信仰在回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作用,
溯源与传说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中的回族人还是农村回族人,当他们在外吃饭时,一般是在标明“清真菜馆”(回族菜)的饭馆中就餐。家庭烹调时使用的羊肉也是从回教经营的店铺买来的。至于其它副食品,回族已完全与汉族同化
海南黎族的剪纸,是在与汉族的文化交往中,随着造纸和纸扎术逐渐传入,促使了当地剪纸工艺的发展。黎族剪纸主要用于黎族的丧葬习俗。清·光绪《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中记述了:“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
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