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北宋为什么实行“守内虚外”政策

Posted 禁军

篇首语: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北宋为什么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北宋为什么实行“守内虚外”政策

北宋为什么实行“守内虚外”政策

  宋太祖及其后继者大多按“守内虚外”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当时,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呢?

  首先,“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一方面,北宋建立之初,全国还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的存在。为消灭这些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及赵普等人在充分估计自身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深思熟虑,确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为此,北宋政府便集中重兵、选派宿将,守卫北部要点。开封以北地势辽阔、平坦,北宋政府驻重兵于京师及附近,既有利于应付北方边境及各地之急,又可防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象的出现,正如宋史“兵志”一称:“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样,在任何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另一方面,北宋定都开封,而开封地处平原,不像洛阳、西安、北京那样有山川之险,加上此时辽国势力蒸蒸日上,幽云十六州的割失,更使北宋失去了抵御契丹贵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要抵御边患,北宋只能以兵为险,驻重兵于京师,以成强干枝弱之势。

  其次,“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宋太祖亲眼目睹五代各国的交替情况,自身也靠兵变取得政权。所以,宋太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笼络和防备内部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决心来解除外患。他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保持稳定并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加强集权,尤其是军权。当时,北宋的军队有禁军、厢兵、乡兵、藩兵,禁军不仅人数众多(占兵额半数以上),而且还是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来的,是当时主要的武装力量。如果还是精兵布满天下,则就地称乱的局面仍还有可能出现。因此,宋太祖要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叛乱,就必须牢牢地控制、掌握禁军。史书云:“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由此可见,宋太祖将禁军驻防在京师,是总结前代之失、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再次,“守内虚外”是当时激烈的阶级矛盾的产物。宋太祖是靠兵变取得政权的,没有亲眼目睹农民战争的威力,因而他不仅没有采取措施去缓和阶级矛盾,反而使矛盾不断激化。其一,北宋通过科举制、恩荫制等途径,大肆扶植地主阶级,给他们种种优厚待遇,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其二,北宋不仅继承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大部分杂税,而且还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土地,使土地兼并空前发展,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其三,由于地主阶级逃避差役,北宋政府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差役负担,甚至有的地区出现“下户半曾差作役”的状况。其四,北宋政府还把沉重的官俸、军费开支及后来的“岁币”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大肆压榨人民。在这种“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的情况下,北宋的阶级矛盾一开始就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这使北宋统治者感到十分恐惧。正如宋太宗所说:“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欧阳修也说:“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可见,北宋统治者一直担心人民的反抗斗争,时刻防备人民起义。所以,为镇压人民,巩固地主阶级统治,驻重兵于京师以防不测,是北宋当时的形势所需。

  最后,“守内虚外”与当时北宋对辽战争的失败也有密切关系。北宋初年,为收复幽云地区,宋太宗曾于979年和986年两次大规模对辽用兵。但由于各自为战、策略失误等原因,经过高梁河和岐沟关等战役失败后,北宋统治阶级逐渐失去了进取决心,朝臣中也存在普遍的恐辽病,统治者因而放弃了收复失地的计划,把政策重心重新转向对内,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即在雄州、莫州、霸州等边境地区或修塘堰、开水田,或种植榆林、柳林,以防备契丹骑兵的进攻。后来的“澶渊之盟”便是“守内虚外”的产物。

 

  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在当时对巩固统治、防止及镇压人民起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成为契丹、西夏及后来的女真贵族屡次进攻北宋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是地主阶级的腐朽性决定的。

相关参考

中国军事人物 狄青

   不肯除去脸上刺字的狄青   在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宋代,军人尤其是士兵的社会地位很低。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他们的脸上要被刺上字。北宋名将

历史人物 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形成像唐朝那样的地方割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收归了政、财、军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由于实行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非常庞大和臃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御

战斗力最强的毫无悬念 南宋初年五大护军

宋朝自太祖、太宗后,形成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军事布局,各级由文官掌兵,皇帝严格控制军队的调动,这种布局基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国近千年的军阀割据、武人干政问题。但随着宋室南渡,宋金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宋朝又

一去再难返的 ”燕云十六州”,宋王朝背负最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有宋一朝,武力不振,除「”守内虚外”与「”重文轻武”之类的国家制度原因,细究之下,整合五代十国乱局而建立的大宋王朝,其根本就先天不足,赵匡胤所接手的实为一个烂摊子,整个宋王朝从建立之始,到崖山之战,燕

高中历史 明清海禁

明清海禁海禁,又称洋禁,或称“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的海禁,只是禁

高中历史 明清海禁

明清海禁海禁,又称洋禁,或称“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的海禁,只是禁

高中历史 试析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试析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在第8页中曾提及:“实行法币政策后,四大家族用法币兑换白银,很快就掠夺了三四亿盎司白银。”这容易使读者误以为币制改革的目的

高中历史 试析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试析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在第8页中曾提及:“实行法币政策后,四大家族用法币兑换白银,很快就掠夺了三四亿盎司白银。”这容易使读者误以为币制改革的目的

高中历史 古代帝王政绩一览

古代帝王政绩一览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朝代更替史,同时也是一部帝王史。众多的君主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本文特地将教材中所出现的帝王政绩做一个归纳与整合,以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点。秦始皇:灭六国

高中历史 古代帝王政绩一览

古代帝王政绩一览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朝代更替史,同时也是一部帝王史。众多的君主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本文特地将教材中所出现的帝王政绩做一个归纳与整合,以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点。秦始皇: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