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思维”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Posted 高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新思维”东欧剧变的催化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新思维”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新思维”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戈尔巴乔夫上台主政后,在提出和实施加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出了对外政策“新思维”。
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举行最高级会晤时首次提出了“新思维”一词。翌年1月15日,戈尔巴乔夫在其关于销毁核武器的声明中阐发了这一概念。此后,他又多次阐述这一概念。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将其作为指导苏联内外政策的依据。
戈尔巴乔夫强调指出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有:
一、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马列主义关于战争是政治以另一手段的继续的论断已经过时。因为在核时代无论是核战争还是大国间的常规战争都不存在“胜利者”和“失败者”,谁都不会保全下来。一旦战争发生,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而不复存在。现在“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应当使自己的举动不导致翻船”。
二、承认当代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从极不相同的国家利益中寻求各国利益的均衡。当代世界已成为一个既充满矛盾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人类面临着诸如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大气层和海洋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几个大国,而是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两大不同社会体系之间是对立统一、长期共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同等安全、和平竞赛的关系。
三、承认各个民族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戈尔巴乔夫声:“各国人民既不能也不应该受制于美国,既不能也不应该受制于苏联”、“决不能把意识形态分歧搬进国际关系的领域”。
戈尔巴乔夫依据其对外政策新思维,在外交上对东欧实行全面收缩,放松对东欧势力范围的控制,并最终从东欧退出。这是酿成1989年东欧剧变的关键性外部因素。根据“二战”后期确定的雅尔塔体系,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冷战开始后,美国一再寻机向东欧渗透,秘密扶植东欧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苏联则一直把东欧视为自己的梦脔,为防止其阵营的分裂,维护其势力范围,实行对东欧各国严格控制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把本国的战略防御线设置在东西欧两大军事集团的交界处,在东欧部署大量军队,把东欧变成与美国对抗的一个主战场。因此,维护东欧现状、保持东欧与苏联既有关系历来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每当东欧有脱离苏联的倾向出现,莫斯科都会做出强烈反应,直至出兵武装干涉。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苏联出兵匈牙利平息了暴乱,1968年苏联出兵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80年波兰也险遭苏联入侵的厄运。但是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苏联从理论上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承认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化和“大家庭”各国的独立主权不再要求东欧国家套用苏联的经验;承认各国无分大小完全平等、相互尊重、自愿合作、互相学习;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整个体系要严格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合作的形式”也应当“更新”。
其次,苏联在实际政策上推动和鼓励东欧各国变革其政治经济体制,试图以东欧的变革反馈于苏联本身,达到“以外促内”的目的,同时亦想通过苏东关系的更新来实现建立东西方合作的“全欧大厦”的构想。
1987年11月2日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宣称:“苏联对盟国发号施令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反对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和私有化,对这些国家出现的对苏离心倾向和同西欧接近的趋势,以及反社会主义自由势力的兴起,苏联都采取了容忍退让和不干预的态度。即使东欧一些国家的反共势力搞起了“不流血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苏联驻军也是在一旁静观。1989年11月,针对东欧的形势,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勃列日涅夫主义已经死亡”,苏联的态度是采取听其自然,不予干涉的政策。苏联对东欧国家政策的这种转变,对于那些一向追随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毋庸置疑,1989年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根源在于其内部矛盾,但如果没有苏联实行的对外政策新思维给东欧各国开放绿灯这一外部条件,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同时,东欧各国的变局大多由其原执政党转变路线方针而引起的,而这些党转变路线方向又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因此有理由认为“东欧剧变的引爆火星来自莫斯科”。诚然,东欧剧变的结果未必符合苏联的初衷,毋宁说这是“新思维”外交政策结出的一个苦涩之果。因此,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相关参考
东欧剧变1989年12月,波兰修改了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这样,在东欧国家中出现了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是东欧诸国中局势最不稳定的一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一、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 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剧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缓和、裁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苏联经济增长方
什么是“东欧剧变”?东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一个特定的政治地理概念,在自然地理上指中欧和东南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由于苏联在
(一)必须对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根本原因或者说深层次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正
80年代,东欧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外,都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推动改革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966-1970年7.4%,1971-19756.4%,1976
苏联模式 20世纪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莫过于苏联的成立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和苏联获得的繁荣发展为那些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解放,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发展民
苏联模式 20世纪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莫过于苏联的成立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和苏联获得的繁荣发展为那些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解放,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发展民
东欧地区的剧变——波匈捷保共产党和平丢权1989年,对整个世界来说确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年,震撼性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波兰团结工会上台。受到西方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军人出身的雅鲁
其实我们经常读历史的人,会知道在社会的变革中,总会把领导人置之死地,不知道能否后生,但是总得来说,如果有一个能得善终,那他一定是个幸运儿。小编这次就给大家来讲讲这个幸运儿,那就是当时东欧剧变中,唯一一
两极格局为什么解体? 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遽然结束,其间原因颇为复杂,以下三方面的分析或许能帮你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第一,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美苏两国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