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国史

Posted 皇位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国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国史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国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前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创始了大唐盛世的局势,推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高峰,因为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但是关于他获得皇位的进程,却有着各式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经过发起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强逼爸爸唐太祖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谓心狠手辣、残酷凶狠。但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创始大唐的进程中功德无量,是推翻隋朝的首要策划和组织者,奠基登位是瓜熟蒂落的工作。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不是现实?李世民继位后有没有为保护自身位置而篡改国史呢?这就要从大唐的创建进程说起。

  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世显赫,威望颇高,隋炀帝对他十分猜忌,而李渊天然也理解,所以他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尽管早有异心,却一向按兵不动。此间因为朝廷苛捐杂税,连年战乱,使得大众民不聊生,处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浊世中树立了自个的根据地,开端觊觎全国,但他性情深思远虑,一向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炀帝仍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私自监督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牢靠的帮手来协助他。

  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氏父子树立大唐的最早记载,并且他亲身参加了起兵反隋的晋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据此书所述,其时李渊身边能够信赖的只要二子世民,因为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就将自个真实的心里主意通知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青勇武、风华正茂,天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帮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授命南下打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软禁了李渊。李渊十分恼火,便想起兵,但因为身边只要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涣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机遇,因此只得忍住。但是因为突厥的猖狂,隋炀帝指令赦宥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时机,李渊便不会容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们当即预备起兵,所以李建成在河东招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晋阳撮合强兵能将,下大力气吸引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抵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在晋阳指令刘文静伪作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渊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范刘武周为名,指令募兵。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获得了突厥的撑持,亦解除了受突厥进犯的后顾之虑。在做好这种种预备之后,李渊总算起兵反隋。因为他预备充分,策划精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一路上势不可当、威不可挡。他们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鸡犬不惊,慰抚民众,康复旧业,获得了老大众的撑持和信赖。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担任太原的全部事宜。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号,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推翻了隋朝的控制。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进程,包含此前数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树立作出了杰出的奉献,唐王朝创建的首要劳绩大概在他身上。而一向以来“阴结好汉”、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得力的帮手,是积极的副角。但是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现实却发作了曲解。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南巡江淮的时分,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峻威胁到了隋朝的控制,李世民见有隙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议起兵,并做好全部策划和组织,待欲起事时才通知爸爸李渊。李渊闻之大惊,仅仅迫于其时紧迫的局势,现已没有商议的地步,所以不得不勉强遵从了李世民的组织,走上了起兵叛变的路途。《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劳绩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沉被迫的人物,然后使李世民变成起兵反隋、创始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发作这样的矛盾,与李世民攫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李世民经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并且杀死了亲生哥哥李建成,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品德的。为掩盖这种残酷的行动,为自个的登基确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置史官,撰修国史,所以指令创建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控制者的意图编撰前史。李世民在位时间再三违例需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个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正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再三需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动,然后严峻曲解了前史现实。

  依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编撰《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翰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劳绩,极力扼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并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议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迫的位置。这样,李世民即是创始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大概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承继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瓜熟蒂落了。

  还有一种解释,以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正国史,抬高自个在太原起兵中的位置,降低李渊的劳绩,乃是出于其时的政治需求。他需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自动起兵变为被迫起兵,意图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然后契合儒家的品德需求:李渊是在隋炀帝要指令拘捕他,李世民、刘文静等又设下骗局逼得他穷途末路的时分才不得不反的,并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声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描绘有利于李世民保护控制。

  而李世民之所以将起兵叛变事迹加到自个身上,乃是为了强化自个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与他需求史官们在编撰《太宗实录》时,极力烘托他出世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的异象是共同的。他也需求史官们在记叙太原起兵的进程中,极力描绘他的策略过人和勇武善战,更进一步印证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这种说法多基于心思和逻辑上的估测,没有太多的史实根据,姑且能够当作一种另类的解读。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正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现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正国史,首要意图即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个的继位显得光明磊落,瓜熟蒂落,获得道统上的合法性。至于他还有没有其他意图,咱们今日现已很难判断了。

相关参考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

历史秘闻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

历史经验 唐太宗篡改国史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

历史人物 唐太宗篡改国史 贬低父亲而抬高自己

  导读: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

中国史上第一个被“长生仙药”毒死的皇帝 唐太宗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人物,而其中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凭借开创了史家赞誉有加的“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让后人交口称赞的“贤君”。可是这位历史上以“纳言”著称的皇帝,

唐朝历史 李世民篡改了哪些历史?你觉得想不到

李世民篡改了哪些历史?你觉得想不到  说起唐太宗,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他继位之后,积极听取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唐王朝

唐太宗和魏征是贤君良臣的楷模 为何唐太宗毁掉魏征的墓碑

  魏征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贤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唐太宗也虚心接受魏征的进谏,积极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为有这样一个贤臣感到高兴。可是历史偏偏出人意料,在魏征死后,唐太宗竟然毁掉魏征的墓碑,这是

唐朝历史 渭水之盟是唐朝的耻辱吗

唐太宗被许多人奉为千古明君,实质上却很少有人知道此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篡改历史的皇帝。因为可以篡改历史,因为心狠手辣,所以实际上“暴君”可以变成“明君”,金正日在朝鲜人民的心中,远比什么华盛顿,林肯这

唐朝历史 中国史上唯一由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晋阳公主(约633年-644年),其名于史无载,字明达,乳名兕子。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封建帝王的公主们,享尽荣华富

唐朝历史 是真是假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